香附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莖。香附別名:香頭草、莎草根、香附子、回頭青、雀頭香、雷公頭、香附米、三棱草根、苦羌頭。香附主治:用于肝郁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寒疝腹痛,乳房脹痛。下面分享香附的功效與作用以及香附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一、香附的炮制方法
1、生香附:揀去雜質,碾成碎粒,簸去細毛及細末。
2、制香附:將碾碎之香附放入缸內,用黃酒及米醋拌勻。再用砂糖,加水適量炒烊,然后將香附倒入鍋內,與砂糖水充分混合,炒干。(每香附粒100斤,用黃酒、米醋各20斤,砂糖6斤)
3、醋香附:取凈香附粒,加醋拌勻,悶一宿,置鍋內炒至微黃色,取出晾干。(每香附粒100斤,用醋20斤)香附炭:取凈香附,置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黃色,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取出曬干。
4、四制香附:取凈香附用米醋、童便、黃酒、煉蜜(加開水烊化),充分拌炒至干透取出。(每生香附100斤,用米醋、黃酒、童便各12.5斤,煉蜜6斤)
二、香附的功效與作用
1、香附解諸郁:蒼術、香附、撫芎、神曲、梔子各等分。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丹溪心法》越鞠丸)
2、香附子亦入印香中,亦能走氣,今人多用。雖生于莎草根,然根上或有或無,有薄皸,皮紫黑色,非多毛也,刮去皮則色白,若便以根為之,則誤矣。《本草衍義》
3、香附治乳癰,一切癰腫:香附(細末)一兩,麝香二分。上二昧研勻,以蒲公英二兩,煎酒去渣,以酒調藥。熱敷患處。(《醫學心悟》香附餅)
4、香附治跌打損傷:炒香附四錢,姜黃六錢。共研細末。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一錢。孕婦忌服。(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5、香附治偏正頭痛:川芎二兩,香附子(炒)四兩。上為末。以茶調服,得臘茶清尤好。(《澹寮方》)
6、香附治吐血:童便調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7、香附治頹疝脹痛及小腸氣:香附末二錢,海藻一錢。煎酒空心調下,并食海藻。(《瀕湖集簡方》)
8、香附治肛門脫出:香附子、荊芥穗等分。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數沸,淋。(《三因方》香荊散)
9、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氣藥必用之,引至氣分而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也。《本草衍義補遺》
10、香附治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湯。先服香附湯三、五呷,后服地榆湯至盡,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
11、香附治心氣痛、腹痛、少腹痛、血氣痛不可忍者:香附子二兩,蘄艾葉半兩。以醋湯同煮熟,去艾,炒為末,米醋糊為丸梧子大。每白湯服五十丸。(《瀕湖集簡方》)
12、香附治崩漏。《湯液本草》
13、香附子,益血中之氣藥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又能化去凝血,是推陳也。與巴豆同治泄瀉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湯液本草》
14、《天寶單方圖》載水香棱,功狀與此(莎草根)頗相類,但味差不同。《本草圖經》
15、香附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跗腫,腹脹,腳氣,止心腹、肢體、頭、目、齒、耳諸痛,癰疽瘡瘍,吐血,下血,尿血,婦人崩漏帶下,月經不調,胎前產后百病。《綱目》
16、香附治耳卒聾閉:香附子(瓦炒)研末,蘿卜子煎湯,早夜各服二錢,忌鐵器。(《衛生易簡方》)
17、香附大下氣,除胸腹中熱。《唐本草》
18、香附凡氣郁血氣必用之,炒黑能止血,治崩漏,多用亦能走氣。(王好古)
19、香附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去皮毛,略炒)為末。每服二錢,清米飲調下。(《本事方》)
20、香附治心腹刺痛,調中快氣:烏藥(去心)十兩,甘草(炒)一兩,香附子(去皮毛,焙干)二十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人鹽少許,或不著鹽,沸湯點服。(《局方》小烏沉湯)
21、香附治老小痃癖往來疼痛:香附、南星等分。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姜湯下二、三十丸。(《圣惠方》)
22、香附治雞眼,疣:香附、木賊各五錢。制法:加水13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備用。用法:一先將患處洗凈,去硬繭,以不出血為度。再以少量藥液加熱,用棉簽蘸藥液涂患處,每日二次。二將備用之藥液倒入小容器內2——5毫升,加熱,再扣在疣上3——5分鐘,連續五次即可。(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23、香附治四時瘟疫、傷寒:陳皮(不去白)二兩,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日三服。若作細末,每服二錢,入鹽點服。(《局方》香蘇散)
24、莎草根,方藥亦不復用。《離騷》云:青莎雜樹,繁草HUO靡,古人為詩多用之,而無識者。乃有鼠蓑,療體異此。(陶弘景)
25、香附治一切氣,并霍亂吐瀉腹痛,腎氣,膀胱冷,消食下氣。(李杲)
26、香附調血中之氣,開郁,寬中,消食,止嘔吐。《滇南本草》
27、香附治元臟虛冷,月經不調,頭眩,少食,渾身寒熱,腹中急痛,赤白帶下,心怔氣悶,血中虛寒,胎氣不固:香附半斤。醋煮,焙為末,醋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婦人良方》醋附丸)
28、香附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須眉。《別錄》
29、香附治瘰疬流注腫塊,或風寒襲于經絡,結腫或痛:香附為末,酒和,量瘡大小,做餅覆患處,以熱熨斗熨之。未成者內消,已成者自潰。若風寒濕毒,宜用姜汁作餅。(《外科發揮》)
30、香附治一切氣疾心腹脹滿,胸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飲食: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兩,縮砂仁八兩,甘草(爁)四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鹽湯點下。(《局方》快氣湯)
31、香附,《本草》不言補,而方家言于老人有益,意有存焉,蓋于行中有補理。(朱震亨)
32、香附安胎:香附子,炒,去毛,為細末,濃煎紫蘇湯調下一錢。(《中藏經》鐵罩散)
33、香附治停痰宿飲,風氣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莢水漫)、半夏各一兩,白礬末半兩。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湯隨時下。(《仁存堂經驗方》)
34、香附治聤耳出汁:香附末,以綿杖送入。(《經驗良方》)
三、香附的食用方法
(一)香附當歸蜜飲
材料:香附10克,當歸尾10克,延胡索10克,烏藥10克,蜂蜜20克。
做法:
1、先將香附、當歸尾、延胡索、烏藥分別洗凈,曬干或烘干,切成片。
2、將上述材料同放人沙鍋中,加水浸泡片刻,中火煎煮30分鐘,用潔凈紗布過濾,取汁放人杯中,趁溫熱加入蜂蜜。拌和均勻即成。早晚2次分服。
功效:對氣滯血瘀型痛經尤為適宜。
(二)生芪香附湯
材料:生芪6克、香附5克、柴胡3克、白芍4克。
做法:共為細末,平分20包,早晚各服一包,開水下(上為四至五歲小兒用量,年齡大于此或小于此者,則加減其量)。
功效:用于元氣不足、肝氣郁滯、性情暴躁、補氣、疏肝、解郁。
按語:“氣死病”在小兒中常見此癥,一聲哭出去,良久沒有聲息,面色發紫,唇青,目腫,全身強直,甚或有短暫意識喪失,四肢抽動,本地叫“氣死病”。此病患兒多性情暴躁,且有郁滯,加之元氣不足,故方以生芪、香附補氣、開郁、疏肝,經用數例,皆有效驗,后又在原方基礎上加柴胡、白芍兩味增強疏肝解郁之力,療效益顯提高,其后治療一般患兒用1-2劑即愈。
(三)山楂香附湯
組成:山楂15克,香附9克。
做法:水煎2次,煎取藥汁200毫升。
用法:每日1劑,早、晚溫服。
功效:消食化積,行氣止痛。適用于食滯胃脘痛者。
(四)沉香香附茶
材料:沉香5g、香附3g、縮砂仁2g、甘草3g、花茶3g。
用法:用前幾味藥的煎煮液350泡甘草、花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效:理氣消痞。
主治:胸膈痞塞、心腹脹滿、喘促短氣、干噦煩滿。
來源:《局方》。
(五)香附芡實粥
材料:香附10克,芡實15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
做法:
1、芡實搗碎;粳米淘洗干凈。
2、將香附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煎煮,去渣,加入芡實、粳米煮粥,待粥熟時,加入白糖調味即成。
功效:香附有理氣解郁的作用。芡實有補腎益精的作用。此粥具有疏肝理氣、固攝乳汁的作用。可用于防治產后肝氣郁滯、乳汁自出。
四、香附的使用禁忌
1、凡氣虛無滯、陰虛血熱者忌服香附;
2、香附獨用、多用、久用,耗氣損血。《本草匯言》
3、凡月事先期者,血熱也,法當涼血,禁用香附。《本草經疏》
4、香附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蒼術良。《綱目》
5、采得香附,陰干,于石臼中搗,勿令犯鐵,用之切忌。《雷公炮炙論》
-

包月鮮花 每周一花 一月4束鮮花套餐
價格范圍:¥55.0 至 ¥2,29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小清新花束 青春與活力鮮花花藝
價格范圍:¥169.0 至 ¥599.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特色花藝 干花花束 人民幣花束 婚禮花藝
¥99.0 加入購物車 -

花束花籃 新款高檔開業花籃 創意喬遷花籃
價格范圍:¥299.0 至 ¥1,18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