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菟絲子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菟絲子、南方菟絲子、金燈藤等的種子。菟絲子別名:菟絲實、吐絲子、無娘藤米、黃藤子、龍須子、蘿絲子、黃網子、黃蘿子、豆須子、纏龍子、黃絲子。中藥菟絲子主治:腰膝酸痛;遺精;陽痿;早泄;不育;消渴;淋濁;遺尿;目昏耳鳴;胎動不安;流產;泄瀉。下面分享菟絲子的功效與作用以及菟絲子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一、菟絲子的使用炮制
1、菟絲子:過羅去凈雜質,洗凈,曬干。菟絲餅:取凈菟絲子置鍋內加水煮至爆花,顯褐灰色稠狀粥時,搗爛作餅或加黃酒與面作餅,切塊,曬干。
3、《綱目》記載:凡用菟絲子,以溫水淘去沙泥,酒浸一宿,曝干搗之,不盡者,再浸曝搗,須臾悉細。又法,酒浸四、五日,蒸曝四、五次,研作餅焙于,再研未,或云,曝干時,入紙條數枚同搗,即刻成粉,且省力也。
2、《雷公炮炙論》記載:采得,去粗薄殼,用苦酒浸二日,漉出,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至明,微用火煎至于,人臼中,熱燒,鐵杵三千余成粉。用音酒并黃精自然汁與菟絲子相對用之。
二、菟絲子的功效與作用
1、《經驗后方》記載:菟絲子治丈夫腰膝積冷痛,或頑麻無力:菟絲(洗)一兩,牛膝一兩。同用酒浸五日,曝干,為未,將原浸酒再人少醇酒作糊,搜和丸,如桐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九。
2、《綱目》記載:菟絲子治小便赤濁,心腎不足,精少血燥,口干煩熱,頭暈怔仲:菟絲子、麥門冬等分。為未,蜜丸梧子大。鹽湯每下七十丸。
3、《圣惠方》記載:菟絲子治勞傷肝氣,目暗:菟絲子二兩。酒浸三日,曝于,搗羅為未,雞子白和九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
4、《普濟方》記載:菟絲子治腰膝鳳冷,益顏色,明目:菟絲子一斗。酒浸良久,瀝出曝于,又浸,令酒干為度,搗細羅為未。每服二錢,以溫酒調下,日三,服后吃三、五匙水飯壓之,至三七日,更加至三錢服之。
5、《雞峰普濟方》菟絲子煎記載:菟絲子治陰虛陽盛,四肢發熱,逢鳳如炙如火:繭絲子、五味子各一一兩,生干地黃三兩。上為細未。米飲調下二錢,食前。
6、《本經》記載:菟絲子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于滋補之中,皆有宣通百脈,溫運陽和之意。汁去面府,亦柔潤肌膚之功用,久服則陰液足而目自明。
7、《本經逢原》記載:菟絲子,祛風明目,肝腎氣分也。其性味辛溫質粘,與杜仲之壯筋暖腰膝無異。其功專于益精髓,堅筋骨,止遺泄,主莖寒精出,溺有余瀝;去膝腔酸軟,老人肝腎氣虛,腰痛膝冷,合補骨脂、杜仲用之;諸筋膜皆屬于肝也。氣虛瞳子無神者,以麥門冬佐之,蜜九服,效。凡陽強:不痿,大便燥結、水赤澀者勿用,以其性偏助陽也。
8、《世醫得效方》菟絲子丸記載:菟絲子治小便多或不禁:菟絲子(酒蒸)二兩,桑嫖峭(酒炙)半兩,牡蠣(煅)一兩,肉蓯蓉(酒潤)二兩,附子(炮,去皮、臍)、五味子各一兩,雞半兩(微炙),鹿茸(酒炙)一兩。上為未,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鹽酒任下。
9、《方脈正宗》記載:菟絲子治脾元不足,飲食減少,大便不實:菟絲子四兩,黃耆、于白尤(士拌炒)、人參、木香各一兩,補骨脂、小茴香各八錢。餳糖作丸。早晚各服三錢,湯酒使下。
10、《本草正義》記載:菟絲為養陰通絡上品。其味微辛,則陰中有陽,守而能走,與其他滋陰諸藥之偏于膩滯者絕異。纓仲醇謂五味之中、辛通四氣,
11、《全生指迷方》菟絲子丸記載:菟絲子治消渴:菟絲子不拘多少,揀凈,水淘,酒浸三宿,控干,乘潤搗羅為散,焙干再為細未,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飲下五十粒,一日二、三服;或作散,飲調下三錢。
12、菟絲子可與石蓮子、茯苓、山藥配伍,以健脾止瀉;若脾虛食少,大便不實者,則加黃芪、黨參、白術等到益氣健脾之品。
13、《山居四要》記載:菟絲子治眉煉癬瘡:菟絲子炒,研,油調敷之。
15、《百一選方》記載:菟絲子治腰痛:菟絲子(酒浸)、杜仲(去皮,炒斷絲)等分。為細未,以山藥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鹽酒或鹽湯下。
16、《扁鵲心書》繭絲子丸記載:菟絲子補腎氣,壯陽道,助精神,輕腰腳:菟絲子一斤(淘凈,酒煮,搗成餅,焙干),附子(制)四兩。共為未,酒糊丸,梧子大。酒下五十丸。
17、《奇效良方》菟絲丸記載:菟絲子治膏淋:菟絲子(酒浸,蒸,搗,焙)、桑螺峭(炙)各半兩,澤瀉一分。上為細未,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清米飲送下。
18、《本草匯言》記載:菟絲子,補腎養肝,溫脾助胃之藥也。但補而不峻,溫而不燥,故入腎經,虛可以補,實可以利,寒可以溫,熱可以涼,濕可以燥,燥可以潤。非若黃柏、知母,苦寒而不溫,有瀉腎經之氣;非若肉桂。益智,辛熱而不涼,有動腎經之燥;非若蓯蓉、瑣陽,甘咸而滯氣,有生腎經之濕者比也。如《神農本草》稱為續絕傷,益氣力,明目精,皆由補腎養肝,溫理脾胃之征驗也。
19、菟絲子與熟地、山萸肉、五味子等到同用,可滋腎陰,故常于腎虛腰痛耳鳴、陽痿遺精、消渴,不育,淋濁帶下,遺尿失禁等癥。
20、《局方》茯菟丸記載:菟絲子治心氣不足,思慮太過,腎經虛損,真陽不固,溺有余瀝,小便白濁,夢寐頻泄:繭絲子五兩,白茯苓三兩,石蓮子(去殼)二兩。上為細未,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常服鎮益心神,補虛養血,清小便。
21、菟絲子辛甘微溫,必緩氣和,善入腎經,陰陽并補,若與鹿茸、附子、枸杞子、巴戟天等配伍,能溫腎陽。
22、菟絲子可與熟地、車前子、枸杞子配伍,以滋腎養肝明目。
23、《肘時后方》記載:菟絲子治痔下部癢痛如蟲嚙:菟絲子熬令黃黑,未,以雞子黃和涂之。
三、菟絲子的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炒研調敷。
1、菟絲子粥
材料:菟絲子30~60克(鮮者可用60~10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制法:先將菟絲子洗凈后搗碎,或用新鮮菟絲子搗爛,水煎,取汁,去渣后,入米煮粥,粥將成時,加入白糖稍煮即可。
用法:早晚服,7~10天為一療程,隔3~5天再服。
功效:補腎益精,養肝明目。適用于腎氣不足所致的陽痿、早泄、小便頻數、頭暈眼花、視物不清、耳鳴耳聾以及婦人帶下、習慣性流產。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尿有余瀝、遺尿尿頻、腰膝酸軟、目昏耳鳴、腎虛胎漏、胎動不安、脾腎虛瀉;外治白癜風。
來源:《粥譜》
2、菟絲子狗肉湯
材料:菟絲子15克,狗肉300克,鹽、味精、姜、蔥各適量。
制法:洗凈狗肉,整塊放入開水內氽透,去凈血沫,切成塊。將狗肉放入鍋內,同姜煸炒,加入料酒,然后將狗肉、姜一起倒入沙鍋內。再將菟絲子用布袋裝好扎緊,與鹽、蔥放入沙鍋內,加清湯適量,用大火燒沸后改小火燒至肉爛即成。
用法:每日1次趁熱食。
功效:溫腎壯陽,補益精髓。適用于陽虛精神不振之人。
3、菟絲子祛斑湯
組成:生地15克,熟地15克,女貞子12克,何首烏12克,旱蓮草10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阿膠9克,枸杞子9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劑,分2次服。
功效:滋腎養血,除斑。治腎虧血虛。
來源:《美容護膚中醫八法》
4、菟絲子補腎湯
組成:菟絲子9克,石斛9克,石決明9克,炒杭菊9克,當歸9克,谷精草9克,炒茺蔚子9克,潼蒺藜9克,陳皮6克,炒谷芽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效:補腎養肝,明目。治腎氣不足。
來源:《良方大全》
5、菟絲子燉排骨
材料:菟絲子、枸杞各3錢,淮山5錢,排骨半斤。
做法:將菟絲子用紗布袋裝起來,連同枸杞子、淮山、排骨放入燉鍋中,水只要淹過材料即可,大火滾后,轉小火熬燉40分鐘,調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此藥膳可調理身體畏寒、夜尿頻多,男性性軾能障礙、陽痿、遺精、可促進調節內分泌,對于婦女不孕 亦有調整荷爾蒙的功效。
6、菟絲子淮山豬肚湯
材料:豬小肚2個,菟絲子20克,淮山藥30克,生姜4片。
做法:
1、豬小肚割去殘留肥肉,用清水反復漂洗干凈,再加鹽略腌過,洗凈,放人沸水中焯熟,備用;菟絲子、淮山藥、生姜洗凈。
2、把全部用料放人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時,調味供用。
功效:補腎縮尿。
四、菟絲子的使用禁忌
陰虛火旺、陽強不痿及大便燥結者禁服菟絲子。
1、《本草經疏》記載:腎臟有火,強陽不痿者忌菟絲子,大便燥結者亦忌菟絲子。
2、《得配本草》記載:孕婦、血崩、陽強、便結、腎臟有火、陰虛火動,六者禁用菟絲子。
-

包月鮮花 每周一花 一月4束鮮花套餐
價格范圍:¥55.0 至 ¥2,29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小清新花束 青春與活力鮮花花藝
價格范圍:¥169.0 至 ¥599.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特色花藝 干花花束 人民幣花束 婚禮花藝
¥99.0 加入購物車 -

花束花籃 新款高檔開業花籃 創意喬遷花籃
價格范圍:¥299.0 至 ¥1,18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