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桂枝別名:柳桂。桂枝主治: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閉痛經;癥瘕結塊;胸痹;心悸;痰飲;小便不利。下面分享桂枝的功效與作用以及桂枝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一、桂枝的炮制方法
桂枝:用水稍浸泡,撈起,悶潤至透,切片,晾干,篩去屑。
桂枝木:取去皮桂枝,稍浸泡,潤透,切片,晾干。
桂枝尖:取桂枝的細枝梢,稍浸,悶潤至透,切片,晾干。
二、桂枝的功效與作用
1、桂枝用于痰飲證和膀胱蓄水。心脾陽虛,水濕內停,胸脅脹滿,咳逆頭暈等痰飲證,常與白術、茯苓、甘草同用,以溫運脾陽,化濕利水,如苓桂術甘湯。膀胱陽氣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證,常與茯苓、澤瀉、豬苓等同用,以助陽化氣利水,如五苓散。心陽虛,發汗過多,常與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湯。
2、桂枝治寒凝血滯諸痛證:桂枝辛散溫通,具有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陽不振,心脈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溫通心陽,常與枳實、薤白同用,如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若中焦虛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溫中散寒止痛,每與白芍、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湯(《金匱要略》);若婦女寒凝血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腹痛,桂枝既能溫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導活血藥物,以增強化瘀止痛之效,多與當歸、吳茱萸同用,如溫經湯(《金匱要略》);若風寒濕痹,肩臂疼痛,可與附子同用,以祛風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湯(《傷寒論》)。
3、桂枝用于陽虛不得溫通之證。桂枝可溫經通陽,胸陽不振,心脈淤阻。胸麻心痛,常與枳實、薤白同用,如枳實薤白桂枝湯。
4、桂枝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5、桂枝治手足發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涼等癥。《本草再新》
6、桂枝治痰飲、蓄水證:桂枝甘溫,既可溫扶脾陽以助運水,又可溫腎陽、逐寒邪以助膀胱氣化,而行水濕痰飲之邪,為治療痰飲病、蓄水證的常用藥。如脾陽不運,水濕內停所致的痰飲病眩暈、心悸、咳嗽者,常與茯苓、白術同用,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若膀胱氣化不行,水腫、小便不利者,每與茯苓、豬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傷寒論》)。
7、桂枝散風寒,逐表邪,發邪汗,止咳嗽,去肢節間風痛之藥也。氣味雖不離乎辛熱,但體屬枝條,僅可發散皮毛肌腠之間,游行臂膝肢節之處。《本草匯言》
8、桂枝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桂枝150克(去皮)、甘草100克、大棗十二枚(擘)、芍藥30克、生姜150克(切)、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小建中湯)
9、桂枝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茯苓四兩、桂枝150克(去皮)、白術100克、甘草100克(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10、桂枝治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80克、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25克(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酒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傷寒論》五苓散)
11、桂枝治心悸:桂枝辛甘性溫,能助心陽,通血脈,止悸動。如心陽不振,不能宣通血脈,而見心悸動、脈結代者,每與甘草、人參、麥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湯(《傷寒論》)。若陰寒內盛,引動下焦沖氣,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湯(《傷寒論》)。
12、桂枝用于外感風寒表證,不論有汗、無汗均可應用。表虛有汗者,常與白芍、生姜、大棗等同用,以調和營衛,如桂枝湯。表實無汗者,常與麻黃等相須為用,以增強發汗解表之功,如麻黃湯。
13、桂枝治實表祛邪。桂枝主利肝肺氣,頭痛,風痹,骨節攣痛。《本草經疏》
14、桂枝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姜五兩,白術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15、桂枝治風寒感冒:桂枝辛甘溫煦,甘溫通陽扶衛,其開腠發汗之力較麻黃溫和,而善于宣陽氣于衛分,暢營血于肌表,故有助衛實表,發汗解肌,外散風寒之功。對于外感風寒,不論表實無汗、表虛有汗及陽虛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療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常與麻黃同用,以開宣肺氣,發散風寒,如麻黃湯(《傷寒論》);若外感風寒、表虛有汗者,當與白芍同用,以調和營衛,發汗解肌,如桂枝湯(《傷寒論》);若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者,每與麻黃、附子、細辛配伍,以發散風寒,溫助陽氣。
16、桂枝治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
17、桂枝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桂枝、芍藥、生姜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
18、桂枝用于風濕痹痛、胃寒腹痛、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肩臂肢節冷痛,常與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溫經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湯。胃寒腹痛,喜溫喜按,常與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溫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湯。血寒瘀滯,經閉腹痛或痛經,常與當歸、川芎、吳茱萸等同用,以溫經散寒,活血通經,如溫經湯。心悸脈結代,常與炙甘草、人參等同用,如炙甘草湯。
19、桂枝治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各三兩,枳實五故。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20、桂枝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細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
21、桂枝治傷寒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2、桂枝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姜三兩,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
23、桂枝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三、桂枝的食用方法
1、桂枝茶
材料:桂枝3g、芍藥3g、甘草3g、大棗3枚、生姜3g、綠茶5g。
用法:用250ml水煎煮桂枝、芍藥、大棗、生姜至水沸后,沖泡甘草、綠茶10分鐘即可。也可直接沖飲。
功效:解肌表,和營衛。
功效:外感風邪,營衛不和所致頭項強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干嘔者。
來源:《傷寒論》。
2、桂枝山楂紅糖湯
材料:山楂肉15克,桂枝5克,紅糖30克。
做法:輯將山楂肉、桂枝裝入瓦煲內,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至l碗時,加入紅糖,調勻,煮沸即可。
功效:具有溫經通脈,化淤止痛功效。適用于女子寒性痛經癥及面色無華。
3、桂枝丹皮首烏湯
材料:桂枝3錢,丹皮3錢,首烏3錢,甘草2錢,茯苓3錢,半夏3錢,干姜3錢,龍眼10個(肉)。
用法:水煎大半杯,熱服;
功效:兩眼昏花不明,而無赤痛者。
來源:《四圣心源》卷八
4、桂枝當歸桃仁湯
材料:桂枝3錢,芍藥3錢,當歸3錢,桃仁3錢,甘草2錢,茯苓3錢,川芎3錢,紅花3錢。
用法:水煎大半杯,溫服。
加減:上熱,加黃芩;中寒,加干姜;中氣不足,加人參;血塊堅硬,加鱉甲、(庶蟲)蟲;脾郁,加砂仁。
功效:婦人經脈閉結,經血凝滯而不行。
來源:《醫學摘粹》
5、桂枝粥
組成:桂枝10克,大米100克,蔥白2莖,生姜3片。
做法:將桂枝擇洗干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蔥白、姜末,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劑,連續3-5天。
功效:適用于風寒感冒,畏風發熱,無汗或有汗,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以及痛經,經閉,凍瘡等。
四、桂枝的使用禁忌
熱病高熱,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禁服桂枝。
-

包月鮮花 每周一花 一月4束鮮花套餐
價格范圍:¥55.0 至 ¥2,29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小清新花束 青春與活力鮮花花藝
價格范圍:¥169.0 至 ¥599.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特色花藝 干花花束 人民幣花束 婚禮花藝
¥99.0 加入購物車 -

花束花籃 新款高檔開業花籃 創意喬遷花籃
價格范圍:¥299.0 至 ¥1,18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