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地榆為薔薇科植物地榆、長葉地榆的根。地榆別名:酸赭、豚榆系、白地榆、鼠尾地榆、西地榆、地芽、山棗參、蕨苗參、紅地榆、巖地芨、血箭草、黃瓜香、野升麻、馬連鞍、花椒地榆、水橄欖根、線形地榆、水檳榔。地榆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帶下,瘡癰腫痛,濕疹,陰癢,水火燙傷,蛇蟲咬傷。下面分享地榆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地榆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一、地榆的藥用炮制
1、地榆:揀去雜質,用水洗凈,稍浸泡,潤透,切成厚片,曬干。
2、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鍋內炒至外表變為黑色,內部老黃色,噴灑清水。取出,曬干。
3、醋地榆:取地榆片,加麩醋拌勻,吸盡后放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棕褐色,取出晾干,篩去灰屑。每地榆炭100kg,用麩醋10kg。醋地榆長于收斂止血,常用于崩漏下血。
4、酒地榆:取地榆片,加白酒拌勻,吸盡后放入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棕褐色,取出晾干,篩去灰屑。每地榆片100kg,用白酒5kg。
5、鹽地榆:取地榆片,用武火炒至外黑內老黃色,噴灑鹽水炒勻,取出晾干。每地榆片100kb,用食鹽3kg。
二、地榆的功效與作用
1、《活法機要》記載:地榆治久病腸風,痛癢不止;地榆五錢,蒼術一兩。水二鐘,煎一鐘,空心服,日一服。
2、《補缺肘后方》記載:地榆治蛇毒:地榆根,搗絞取汁飲,兼以漬瘡。
3、《日華子本草》記載:地榆排膿,止吐血,鼻洪,月經不止,血崩,產前后諸血疾,赤白痢并水瀉,濃煎止腸風。
4、《沈氏尊生書》地榆甘草湯 記載:地榆治便血:地榆四兩,炙甘草三兩。每末五錢,水二盞,入砂仁末一錢,煎盞半,分二服。
5、《唐本草》記載:地榆主帶下十二病。
6、《滇南本草》記載:地榆治紅白痢,禁口痢:白地榆二錢,炒烏梅五枚,山楂一錢。水煎服。紅痢紅糖為引,白痢白糖為引。
7、《本草正》記載:地榆清火明目。治帶濁痔漏,產后陰氣散失。亦斂盜汗,療熱痞。
8、《補缺肘后方》記載:地榆治猘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亦末敷瘡上,生根搗敷佳。
9、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記載:地榆治無名腫毒,癤腫,癰腫,深部膿腫:地榆500克,田基黃200克,研末,田七粉5~15克。調入700克凡士林中成膏,外敷患處。
10、《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記載:地榆治燒燙傷: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調成50%軟膏,涂于創面,每日數次。
11、地榆治濕疹:地榆面、煅石膏面各二十兩,枯礬一兩。研勻,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兩,調膏外敷。
12、《圣濟總錄》地榆湯 記載:地榆治血痢不止:地榆二兩,甘草(炙、銼)半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渣,溫服,日二夜一。
13、《綱目》記載: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則能行血,不可不知。楊士瀛云:諸瘡痛者加地榆,癢者加黃芩。汁釀酒:治風痹,補腦。搗汁涂虎、犬、蛇、蟲傷。
14、《本草正義》記載:地榆苦寒,為涼血之專劑。婦人乳痛帶下,多由于肝經郁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則肝氣疏達,斯痛可已而帶可止;然氣滯痰凝之乳痛,及氣虛不攝之帶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惡肉,皆以外瘍言之,血熱火盛,則痛而多惡肉,地榆清熱涼血,故止瘍患作痛,而能除惡肉。
15、《圣惠方》記載:地榆治婦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黃瘦虛渴:地榆二兩(細銼),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熱服一合。亦治嘔血。
16、《開寶本草》記載:地榆止冷熱痢及疳痢熱。
17、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記載:地榆治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瘢:生地榆、太子參各一兩,或加懷牛膝一兩,水煎服,連服二月。
18、《昆明民間常用草藥》記載:地榆治胃痛,胃腸出血。
19、《別錄》記載:地榆止膿血,諸痿,惡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產后內塞,可作金瘡膏。主內漏不止,血不足。
20、《全展選編·皮膚科》記載:地榆治濕疹:地榆面十五兩,密陀僧三十兩。研勻,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兩,調膏外敷。
21、《本草求真》記載:地榆諸書皆言因其苦寒,則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熱,俾熱悉從下解。又言性沉而澀,凡人癥患吐衄崩中腸風血痢等癥,得此則能澀血不解。按此不無兩歧,詎知其熱不除,則血不止,其熱既清,則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斂,既能清降,又能收澀,則清不慮其過泄,澀亦不慮其或滯,實力解熱止血藥也。
22、《藥物圖考》記載:地榆調敷湯火傷,疳瘡潰爛。
23、《綱目》記載:地榆汁釀酒:治風痹,補腦。搗汁涂虎、犬、蛇、蟲傷。
24、《藥品化義》記載:地榆解諸熱毒癰。
25、《滇南本草》記載:地榆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26、《藥性論》記載:地榆止血痢蝕膿。
27、《小兒衛生總微方論》記載:地榆治面瘡赤腫焮痛:地榆八兩(細銼),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適寒溫洗之。
28、《本經》記載:地榆主婦人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
29、地榆治濕疹:地榆一兩,加水兩碗,煎成半碗,用紗布沾藥液濕敷。
30、《全展選編·傳染病》記載:地榆治急性菌痢:水橄欖根研粉,成人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兒童減半。
31、《本草選旨》記載: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以之斂血,則同歸、芍。以之清熱,則同歸、連。以之治濕,則同歸、芩。以之治血中之痛,則同歸、萸。以之溫經而益血,則同歸、姜。大抵酸斂寒收之劑,得補則守,得寒則凝,得溫暖而益血歸經,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
三、地榆的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鮮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絞汁內服。外用:適量,煎水或搗汁外涂;也可研末摻或搗爛外敷。
(一)槐角地榆湯
組成:地榆 槐角 白芍藥(炒) 梔子(炒焦) 枳殼(炒) 黃芩 荊芥
用法:上入生地黃,水煎服。
功用:清腸涼血。
主治:痔漏下血致虛,脈芤者。
來源:《證治準繩·類方》卷六。
(二)仙鶴地榆湯
組成:仙鶴草30克,地榆、炒檳榔各10克,白槿花、炒白術、白芍各9克,桔梗6克,木香(后下)5克,烏梅炭、甘草各4克。
制作:上藥加水適量,連煎2次,煎取藥汁300毫升。
用法:每日1劑,早、晚溫服。
功效:活血化瘀,止瀉止血。適用于慢性腹瀉,大便帶血。包括菌痢、阿米巴痢疾及慢性腹瀉等。
來源:《當代名醫臨證精華,慢性腹瀉專輯》
(三)地榆槐花蜜飲
材料:地榆60克,槐花30克,蜂蜜30克。
制法:先將挖取的地榆洗凈,也可從中藥店購買,揀雜,切成片,放入砂鍋加水適量,煎煮2次,每次40分鐘,合并2次濃煎液,回入砂鍋加入槐花,視需要可酌加清水,大火再煎煮10分鐘,用潔凈紗布過濾,去渣,收取濾汁放入容器,待其溫熱時,兌入蜂蜜,拌和均勻即成。
用法:早晚2次分服。
功效:清熱涼血,抗癌止血。本食療方適用于宮頸癌陰道出血等癥。
(四)地榆涼血散瘀湯
組成:歸尾、地榆、生地、槐角、赤芍、天花粉、丹參、枳殼各12克,黃連、黃芩、升麻、 荊芥、五靈脂各10克
用法:水煎服 (成人常用劑量: 5劑)
功效: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五)地榆白花蛇舌草湯
材料:銀耳(干)25克、地榆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阿膠12克
做法:
1、銀耳用溫水泡軟后洗凈,加水適量,隔水蒸熟。阿膠提前熔化。
2、加地榆、白花蛇舌草煎煮后取汁液。
3、將阿膠汁、地榆、白花蛇舌草汁調勻,與銀耳混合后同服。
功效:具有清肺,益氣的功效。
四、地榆的使用禁忌
1、虛寒者忌服地榆。
2、《本草經集注》記載:地榆得發良。地榆惡麥門冬。
3、《本草衍義》記載:虛寒人及水瀉、白痢,即未可輕使地榆。
4、《本草經疏》記載:胎產虛寒泄瀉,血崩脾虛泄瀉,法并禁用地榆。
5、《本草匯言》記載:癰瘡久病無火,并陽衰血證,并禁用地榆。
6、《醫學入門》記載:虛寒冷痢禁用地榆。熱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澀早也。
7、《本經逢原》記載:氣虛下陷而崩帶及久痢膿血瘀晦不鮮者,又為切禁。性能傷胃,誤服多致口噤不食。
-

包月鮮花 每周一花 一月4束鮮花套餐
價格范圍:¥55.0 至 ¥2,29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小清新花束 青春與活力鮮花花藝
價格范圍:¥169.0 至 ¥599.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特色花藝 干花花束 人民幣花束 婚禮花藝
¥99.0 加入購物車 -

花束花籃 新款高檔開業花籃 創意喬遷花籃
價格范圍:¥299.0 至 ¥1,18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