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苑為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及根莖。紫苑別名:青苑、紫倩、返魂草、小辮、小辮兒、夾板菜、驢耳朵菜、軟紫菀、山白菜。紫苑功效主治:風寒咳嗽氣喘、虛勞咳吐膿血、喉痹、小便不利。下面分享紫苑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紫苑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一、紫苑的功效與作用
1、紫菀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安五藏。《本經》
2、紫菀,觀其能開喉痹,取惡涎,則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溫,肺病咳逆喘嗽,皆陰虛肺熱證也,不宜專用及多用,即用亦須與天門冬、百部、麥冬、桑白皮苦寒之藥參用,則無害。《本草經疏》
3、紫菀,辛能入肺,苦能降氣,故治咳嗽上氣、痰喘,惟肺實氣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膿血者,乃可用之。觀陶氏《別錄》謂其補不足,治五勞體虛,其亦言之過也。《本草正》
4、紫菀,味甘而帶苦,性涼而體潤,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葉舉,久嗽痰中帶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竅有清涼沛澤之功。用入肝經,凡勞熱不足,肝之表病也;蓄熱結氣,肝之里病也;吐血衄血,肝之逆上也;便血溺血,肝之妄下也;無不奏效。因其體潤,善能滋腎,蓋腎主二便,以此潤大便燥結,利小便短赤,開發陰陽,宣通壅滯,大有神功。同生地、麥冬入心,寧神養血。同丹皮、赤芍入胃,清熱涼血。其桑皮為肺中氣藥,紫菀為肺中血藥,宜分別用。《藥品化義》
5、紫菀補虛下氣。治腦脅逆氣,勞氣虛熱。《藥性論》
6、紫菀,辛而不燥,潤而不寒,補而不滯。然非獨用、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兩立效。《本草通玄》
7、紫菀療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別錄》
8、紫菀治肺傷咳嗽:紫菀花五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溫服。一天服三次。
9、紫菀治產后下血:紫菀末五撮,水沖服。
10、紫菀治久咳不愈:紫菀、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搗、篩為末。每服三錢,以姜三片、烏梅一個,煎湯調下。一天服兩次。
11、紫菀治纏喉風痹:紫菀根一條,洗凈,放入喉部,有涎出,病即漸愈。
12、紫菀治吐血咳嗽:紫苑、五味子炒過,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化一丸。
二、紫苑的食用方法
1紫菀散
組成:紫菀30克(去苗、土)、漢防己15克、桂心15克、細辛15克、檳榔22克、赤茯苓15克、桑根白皮15克(銼)、大腹皮15克(銼)、枳殼15克(麩炒微黃,去瓤) 甜葶藶15克<微炒)、木香15克、甘草15克(炙微赤,銼)
用法:上藥搗篩為散。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主治:產后風虛,遍身浮腫,上氣喘咳,腹脅妨悶,不思飲食,四肢少力。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2紫菀散
組成:紫菀15克(炙,去苗,土)、貝母15克(煨微黃)、款冬花7.5克
用法: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次以清粥飲調下少許。每日三四服。
功用:止咳化痰。
主治:小兒咳嗽。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3紫菀散
組成:紫菀頭21枚、桔梗12分(微炙)、天門冬8分、茯苓12分、生百合3枚(洗)、生地黃汁2大合、知母6分。
加減:要利,加芒消8分(湯成下)。
主治:肺痿唾膿血腥臭,連連嗽不止,漸將羸瘦,形容枯悴。
禁忌:忌一切熱肉、面、油膩、果子、鯉魚。
制法:上切。
用法用量:以水2大升,煮取9合,食后良久,分溫3服,如人行5-6里進1服。
來源:方出《醫心方》卷十三引《廣利方》,名見《圣惠》卷十四。
附注:紫菀湯(《圣濟總錄》卷四十九)。《圣惠》有貝母,無茯苓。
4紫菀散
組成:紫菀1兩(去苗土)、麥門冬1兩(去心,焙)、川升麻1兩、木通1兩半(銼)、前胡1兩半(去蘆頭)、赤茯苓2兩、貝母1兩(煨微黃)、大腹皮1兩(銼)、子芩半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用法: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暴熱咳嗽氣促,背膊勞痛,飲食減少。
來源:《圣惠》卷四十六。
5紫菀散
組成:紫菀茸半兩、二桑葉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甘草(炙)半兩、杏仁(去皮尖,麩炒,別研細)1兩、桔梗(去蘆頭,微炒)1兩、麻黃(去根節,湯煮3-2沸,焙干)3分。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盞,煎至8分,去滓,食后溫服。
主治:肺感寒邪,咳嗽不止,風壅相搏,頭疼聲重。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八。
6紫菀散
組成:紫菀1兩(洗去苗土)、五味子1兩、款冬花1兩、桂心1兩、麥門冬2兩(去心)、桑根白皮2兩(銼)。
制法:上為散。
用法: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粳米50粒,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肺氣不足,逆滿上氣,咽喉中閉塞,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言語失聲,甚者吐血。
來源:《圣惠》卷六。
7紫菀散
組成:紫菀2兩、款冬花3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
用法:每服1方寸匕,食前以飲下,1日3次,7日愈。
主治:三十年嗽。
來源:方出《千金》卷十八,名見《圣惠》卷四十六。
8紫菀湯
來源:《圣濟總錄》卷九十三。
別名:續斷散(《普濟方》卷二三七引《衛生家寶》)
組成:紫菀(去苗土)1兩、桔梗(銼,炒)1兩、款冬花(去梗)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陳橘皮(去白,焙)半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赤芍藥1兩半、百合1兩半、大腹2枚(銼)。
用法:上八味,粗搗篩。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入青竹茹6克,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良久再服。
加減:若熱甚,加麥門冬(去心)30克,石膏45克。
主治:肺氣不足,咳嗽土氣,咽喉閉塞,短氣喘乏,連唾不已,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語無音聲,劇者唾血腥臭,干嘔心煩,耳聞風雨聲,皮毛悴,面色白者。
9紫菀丸
組成:紫菀3分(去苗土)、前胡1兩(去蘆頭)、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桔梗半兩(去蘆頭)、鱉甲1兩半(涂醋,炙令黃,去裙襕)、白芍藥3分、貝母半兩(煨微黃)、百合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以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主治:虛勞咳嗽,胸膈不利,骨節疼痛,飲食無味。
禁忌:忌莧菜。
來源:《圣惠》卷二十七。
10紫菀茸湯
異名:紫菀湯(《赤水玄珠》卷七)。
組成:紫菀茸(洗)、經霜桑葉、款冬花、百合(蒸,焙)、杏仁(去皮、尖)、阿膠(蛤粉炒)、貝母(去心)、蒲黃(炒)、半夏(湯泡七次)各30克、犀角(鎊)、甘草(炙)、人參各15克
用法:上藥嘆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功用:清肺補氣,止咳化痰。
主治:飲食過度,或高聲呼叫,或食煎炸,邪熱傷肺,咳嗽咽癢,痰多唾血,喘急,胸滿脅痛,不得安臥者。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11紫菀煎
組成:紫菀3兩(去苗土)、阿膠3兩(搗碎,炒令黃燥)、射干3兩、細辛1兩、干姜1兩(炮裂,銼)、竹瀝1盞、芫花根半兩(去土)、桑根白皮3兩(銼)、款冬花2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蜜1盞。
用法:每服半匙,以溫粥飲調下,1日3-4次。
制法:上為散,先以水2斗,于銀鍋中煎至1斗,去滓,入蜜及竹瀝,以慢火熬成膏。
主治:久咳嗽上氣,涕唾稠粘,頭面虛腫。
出處:《圣惠》卷四十六。
12款冬花紫菀茶
組成:茶葉6克,款冬花、紫菀各3克。
制法:將上三味藥放入熱水瓶中,以沸水沖泡至大半瓶,蓋悶10多分鐘,即可當茶飲用,1日內作數次飲完,棄去沉渣。
功用: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風寒所致的咳嗽痰多、喘逆氣急、惡寒發熱等癥。
按語:風寒上受,內合于肺,肺失宣降,故見咳喘氣逆,寒為陰邪,凝液成痰,故咳嗽痰多。寒郁肌表,衛陽被遏,故見惡寒發熱之癥。紫菀性質溫潤苦泄,有較好的化痰止咳作用。《本經》:“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款冬花能潤肺下氣,止咳化痰。茶葉苦甘、涼,能清頭目、除煩渴、化痰消食、利尿。《本草綱目》稱茶葉:“濃煎,吐風熱痰涎。”三藥相配,具有止咳化痰之功。據藥理研究:紫菀中的紫菀皂素能使動物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而有祛痰作用。從紫菀根部的醇提取物中分離出一種無色針狀結晶,對小白鼠實驗性咳嗽有鎮咳作用。對多種病菌有抑制作用,并對艾氏腹水癌有抗癌作用。茶葉中所含的茶堿能松弛平滑肌,故用以治療支氣管哮喘。
出處:《藥茶治百病》
三、紫苑的使用禁忌
瘦人陰虛多火不宜多用紫苑。
-

包月鮮花 每周一花 一月4束鮮花套餐
價格范圍:¥55.0 至 ¥2,29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小清新花束 青春與活力鮮花花藝
價格范圍:¥169.0 至 ¥599.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特色花藝 干花花束 人民幣花束 婚禮花藝
¥99.0 加入購物車 -

花束花籃 新款高檔開業花籃 創意喬遷花籃
價格范圍:¥299.0 至 ¥1,18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