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塊根。地黃別名:生地黃、鮮生地、山菸根、鮮地黃。中藥地黃功效主治:急性熱病、高熱神昏、斑疹、津傷煩渴、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勞熱咳嗽、跌打傷痛、癰腫。下面分享地黃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地黃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一、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1、地黃治吐血經日:生地黃汁一升,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末)。上藥相和,煎至半升,分為二服,溫溫食后服。(《圣惠方》)
2、地黃解諸熱,破血,通利月水閉絕,亦利水道,搗薄心腹,能消瘀血。病人虛而多熱,加而用之。《藥性論》
3、地黃治勞瘦骨蒸,日晚寒熱,咳嗽唾血:生地黃汁二合。煮白粥,臨熟人地黃汁攪令勻,空心食之。(《食醫心鏡》)
4、生地,為補腎要藥,益陰上品,故涼血補血有功,血得補,則筋受榮,腎得之而骨強力壯。又治胎產勞傷,皆血之愆,血得其養,則胎產獲安。又腎開竅于二陰,而血主濡之,二便所以潤也。《本草匯言》
5、地黃治產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煩亂:生地黃汁半小盞,益母草計半小盞。上藥,入酒一小盞相和,煎三、五沸,分為三服,頻頻服之。(《圣惠方》地黃酒)
6、地黃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右四味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黃湯)
7、《別錄》生地黃一條,云大寒,則以新采得者而言,故結以’皆搗飲之’四字,謂搗飲其自然汁也。較之干者已經日曝,自有不同。其治鼻衄吐血者,指氣火升騰,挾血上逆,妄行洶涌而言,如大吐大腦之屬于氣火有余者,是宜以大寒直折其逆上之勢,而下血溺血之實癥火癥,亦同此例。若云血已多,火焰已減,即非所宜;而所失太多,氣營兩憊者,更無您用大寒之理。又謂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則血崩一癥,多屬沖任無權,下元失其固攝之力,虛癥極多,實火絕少,必無純事寒涼,可以止崩之法。蓋請失血之宜于甘寒清火者,惟陰虛火動,邪焰鴟張,而正氣未衰,脈洪神旺之時,可以寒涼灌溉,先去其憑依之勢;一至所失不少,縱有余火未熄,總之形神已餒,脈象已虛,即非一味清涼,所可奏績。若更形消色奪,氣怯神疲,則虛憊之余,固攝扶元,猶懼不逮,又安可寒涼無忌,更其正。況乎大寒止血,更必有血凝積瘀之害。雖曰地黃散瘀,是其特長,或尚不至積寒生痰;然大寒之性,必非通治諸股失血,無往不宜,《別錄》所言,似嫌呆板,必不可泥。乃更以主治產后血上薄心悶絕,則氣逆上沖,法宜降逆逐瘀,亦非甘寒所宜;縱曰此物果能破瘋,而’大寒’二字,終非新產通用之品,亦當存疑,未敢輕信。又主胎動下血,則癥與崩中近是,亦難泛用,又接以胎不落三字,則指胎元已壞,欲墮未墮者言。以為破血下胎之用,蓋古入固以鮮地為逐瘀破導品也。又主墮墜折,瘀血留血,是亦古人用以破瘀之常;北齊徐氏之才,亦有鮮生地散血之說。頤謂傷瘀發腫發熱,用以外治,清熱定痛,散瘀之功,固不可沒;若內傷有瘀,則恐非大寒之性,所能破導者也。《本草正義》
8、生地,涼頭面之火,清肺肝之熱,熱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為主,而加入荊芥,以歸其經,加入三七根末,以止其絡。然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頻用,可暫用而不可久用也。當血之來也,其勢甚急,不得已重用生地,以涼血而止血,若血一止,即宜改用溫補之劑,不當仍以生地再進也。如日日煎服,久則脾胃大涼,必至泄瀉,元氣困乏,而血又重來。《本草新編》
9、地黃涼血,(潤)皮膚燥,去諸濕。酒浸上行。《醫學啟源》
10、地黃治肺損吐血不止:生地黃八兩(研取汁),鹿角膠一兩(炙燥,研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銅器中煎,次下地黃汁及膠末,打令勻,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圣濟總錄》地黃飲)
11、地黃治暑溫脈虛夜寐不安,煩渴舌赤,時有嚴語,目常開不閉,或喜切不開:犀角三錢,生地五錢,元參三錢,竹葉心一錢,麥冬三錢,丹參二錢,黃連一錢五分,銀花三錢,連翹二錢(連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與也。(《溫病條辨》清營湯)
12、地黃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藥類法象》
13、地黃治墜馬傷折手足,痛甚:生地黃一斤,生姜四兩。搗細末,入糟一斤同炒勻,乘熱以布裹罨傷處,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后整骨。(《夷堅志》)
14、地黃補虛除熱,去癰癤痔疾:生地黃隨多少,三搗三壓,取汁令盡,銅器中湯上煮,勿蓋,令泄氣,得減半,出之,布絞去粗碎結濁滓穢,更煎之令如餳,酒服如彈丸許,日三。(《千金方》地黃煎)
15、地黃治消渴:生地黃三斤(細切),生姜半斤(細切),生麥門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處于石臼內搗爛,生布絞取自然計,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貯,每服一匙,用溫湯化下,不拘時。(《圣濟總錄》地黃煎)
16、地黃瀉小腸火,清燥金,平諸血逆,消瘀通經。治吐衄崩中,熱毒痢疾,腸胃如焚,傷寒瘟疫痘證,諸大熱、大渴引飲,折跌絕筋,利大小便。《本草從新》
17、生地黃,錢仲陽瀉小腸火與木通同用,以導赤也,請經之血熱,與他藥相隨,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湯液本草》
18、世人動云生地妨胃,其能開胃,人實不曉,惟胃中陽氣不足者,服之則胃氣不遠而飲食減,若胃陰虛,而胃土干燥,致胃氣不遠者,生地滋其陰,以清其火,而胃氣從此運行,飲食自然漸進。至時行熱癥,生地尤為切要,陰汁上充,則汗涌于肌表而經邪解;陰血下潤,則穢泄于二便而腑邪出,故火邪溢于陽明經,沖生地汁于白虎湯中,戰汗而頓解;邪熱入于陽明腑,沖生地汁于陷胸湯中,便通而自退;更有火生痰,痰生火,交結于中,和生地汁于竹油、姜汁中則譫語直視等癥即除。如無生地,可用干地黃,滾水浸透,絞汁沖服,防其泥滯,加枳殼或川貝疏之。且氣道通,邪氣外達,而病自霍然。近人多以生地為補劑,又疑妨胃,畏不敢用,即用之,亦一、二錢而止,五、六錢而止。入諸藥同煎,半成熟地,使邪滯于內而莫出,泥于膈而胃閉,遂視此為害人之品,禁不入方,致令胃陰枯涸,多有不可救藥者,亦由用之不善也。《得配本草》
19、地黃主齒痛,吐血,折傷。《食療本草》
20、地黃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后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碗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搗飲之。《別錄》
21、生地黃,《別錄》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后血上薄心,胎動下血,鼻衄吐血,皆搗汁飲之,以其能散血消瘀解煩也。其治跌撲損傷,面目青腫,以生地黃搗爛罨之即消,此即《本經》治傷中血痹,折跌筋傷等證之義。蓋肝藏血而主筋,肝無留滯,則營血傷中自愈,筋無邪著,則三氣通而血痹自除。作湯除寒熱積聚者,血和則結散,而諸證平矣,其曰填骨髓,長肌肉者,邪無著而形神自復也。按生地黃與干地黃,功用不同,豈可混論。徐之才《別錄》云,生地黃乃新掘之鮮者,為散血之專藥,觀《本經》主治,皆指鮮者而言,祗緣諸家本草從未明言,且產處遼遠,藥肆僅有干者,鮮者絕不可得,是不能無混用之失。曷知干地黃既經炙焙,力能止血,安有傷中血痹,折跌筋傷等治乎。至于傷中日久,積聚內形,寒熱外顯,并宜鮮者作湯,統領他藥,共襄破宿生新之功。設混用干者,則瘀傷愈結,安望其有髓充肉長之績乎。予嘗綜覽諸方,凡藥之未經火者,性皆行散,已經炙焙,性皆守中,不獨地黃為然也。《本經逢原》
22、地黃治陽乘于陰,以致吐血、衄血: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等分。上研,丸雞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婦人良方》四生丸)
二、地黃的食用方法
1地黃粥
組成:生地黃汁2合、粟米1合、粳米1合、訶黎勒(炮,去核,為末)半兩、鹽花少許。
做法:以水3升,先煮2米將熟,次入訶黎勒末、地黃汁、鹽花攪勻,煮令稀稠得所,分2次服。
功效:主治婦人血氣不調。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九○。
2地黃生姜粥
組成:生地黃150克(搗,絞取汁60毫升) 生姜(搗,絞取汁40毫升) 粳米(凈淘)100克
用法:先將粳米煮粥,臨熟下地黃及生姜汁,攪勻,空腹食之。
主治:產后惡露不行。
來源:《壽親養老新書》卷四。
3百合地黃粥
材料:百合30克、生地30克、粳米30克。
制法:先煎生地2次,取汁,與百合、粳米共煮粥。
用法:1日內服完。
功效:滋陰潤肺,涼血寧心。適用于陰虛肺燥,咳嗽痰轎,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心中煩擾,夜寐不安,或經期衄血等癥。
來源:百病飲食自療
4生地黃蜜飲
材料:生地黃50克、鮮藕250克、蜂蜜30毫升
做法:
1、將生地黃50克洗凈,切片,放入沙鍋,加水濃煎兩次,每次30分鐘,合并2次濾液,待用。
2、將鮮藕250克洗凈,切碎,放入果汁機中,快速搗攪成鮮藕汁,盛入杯中。
3、加入生地黃濾液及蜂蜜30毫升,拌和均勻即成。
用法:上、下午分服。
功效:滋陰降火,適于陰虛火旺引起的經行口瘡。
5健脾地黃粥
材料:干地黃2兩、山藥2兩、雞內金3錢、粳米10兩。
做法:
1、乾地黃、山藥洗凈後切段,約一公升水煎成濃汁。
2、粳米加水煮粥,煮沸後加入地黃藥汁和雞內金,繼續煮成粥。
3、粥成後加調味料
功效:清熱滋陰,涼血止血,養陰生津。
三、地黃的使用禁忌
1、脾胃有濕邪及陽虛者忌服地黃。
2、地黃勿令犯銅鐵器,令人腎消,并白髭發、損榮衛也。《雷公炮炙論》
3、地黃忌蘿卜、蔥白、韭白、薤白。《品匯精要》
-

包月鮮花 每周一花 一月4束鮮花套餐
價格范圍:¥55.0 至 ¥2,29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小清新花束 青春與活力鮮花花藝
價格范圍:¥169.0 至 ¥599.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特色花藝 干花花束 人民幣花束 婚禮花藝
¥99.0 加入購物車 -

花束花籃 新款高檔開業花籃 創意喬遷花籃
價格范圍:¥299.0 至 ¥1,18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