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殼為蕓香科小喬木植物酸橙、香櫞接近成熟的果實。枳殼別名:炒枳殼、麩炒枳殼、鹽炒枳殼、蜜炙積殼、川枳殼、江枳殼、代代、蘇枳殼、香圓。中藥枳殼主治:治胸隔痞滿、脅肋脹痛、食積不化、下痢后重、脫肛、子宮脫垂。下面分享枳殼的功效與作用以及枳殼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一、枳殼的功效與作用
1、枳殼主高,枳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故殼主胸膈皮毛之病,實主心腹脾胃之病,大同小異。(王好古)
2、枳殼治五積六聚,不拘男婦老幼,但是氣積,并皆治之:枳殼三斤,去穰,每個入巴豆仁一個。合定扎煮,慢火水煮一日,湯減再加熱湯,勿用冷水,待時足汁盡去巴豆,切片曬干,勿炒,為末,醋煮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隨病湯使。(《秘傳經驗方》)
3、枳殼治子宮脫垂:㈠枳殼五錢,蓖麻根五錢。水煎兌雞湯服,每日二次。㈡枳殼五錢,升麻一錢。水煎服。(《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4、枳殼治小兒因驚氣吐逆作搐,痰涎塑塞,手足掣疭,眼睛斜視:枳殼(去穰,麩炒)、淡豆豉等分。為末,每服一字,甚者半錢,急驚,薄荷自然汁下,慢驚,荊芥湯入酒三、五點下;日三服。(《小兒痘疹方論》不驚丸)
5、枳殼治牙齒疼痛:枳殼浸酒含漱。(《圣惠方》)
6、枳殼治遠年近日腸風下血不止:枳殼(燒成黑灰存性,為細末)五錢,羊脛炭(為細末)三錢。和令勻,用米飲一中盞,調下,空心腹,再服見效。(《博濟方》烏金散)
7、如肝腎陰虧,血損營虛,脅肋隱痛者,勿用也。下痢日久,中氣虛陷,愈下愈墜、愈后重急迫者,勿用也。《本草匯言》
8、枳殼治直腸脫垂:十歲以下小兒,每日用枳殼一兩,甘草一至三錢。水煎,分三至五次服;成人每日用枳殼一至二兩,升麻三錢,炙甘草二至四錢,臺參、生黃芪,據身體強弱,適當增減,水煎分二次服。(《山東醫刊》1962)
9、枳殼治小兒軟癤:次枳殼一個,去白,磨口平,以面糊抹邊,合癤上,自出膿血盡,更無疤痕也。(《世醫得效方》)
10、枳殼治風疹癢不止:枳殼三兩,麩炒微黃,去瓤為末。每服二錢,非時,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服。(《經驗后方》)
11、枳殼治傷寒呃噫:枳殼半兩(去穰,麩炒黃),木香一錢。上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未知,再與。(《本事方》)
12、枳殼,氣味所主,與枳實大略相同。但枳實形小,其氣全,其性烈,故善下達;枳殼形大,其氣散,其性緩,故其行稍遲,是以能人胸膈肺胃之分及入大腸也。其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止風痛者,蓋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風寒濕入于二經,則皮膚瘙癢,或作痛,或麻木,此藥有苦泄辛散之功,兼能引諸風藥入于二臟,故為治風所需,風邪既散,則關節自然通利矣。其療勞氣咳嗽,背膊悶倦者,蓋亦指風寒郁于上焦,則肺氣滯而為悶倦咳嗽。《本草經疏》
13、枳殼治小兒秘澀:枳殼(煨,去穰)、甘草各一錢。以水煎服。(《全幼心鑒》)
14、枳殼治大便下血:枳殼二錢,烏梅肉三錢,川黃連五分。共研細末,飯前開水沖下,分二次服。(《青海省中醫驗方匯編》)
15、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枳殼味苦,能泄至高之氣,故主之也。又肺與大腸為表里,風邪入肺,則并入大腸,風熱相搏而為腸風下血,苦寒下泄之氣,則血熱清而風自除矣。其主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安胃諸證,悉與枳實相同,第其氣稍緩耳。《經》
16、枳實、枳殼,氣味功用俱同,上世亦無分別,魏、晉以來,始分實、殼之用。潔古張氏,東垣李氏,又分治高治下之說。大抵其功皆能利氣,氣下則痰喘止,氣行則痞脹消,氣通則痛刺止,氣利則后重除,故以枳實利胸膈,枳殼利腸胃,然張仲景治胸痹痞滿,以枳實為要藥,諸方治下血痔痢,大腸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殼為通用,則枳實不獨治下,而枳殼不獨治高也。蓋自飛門至魄門,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氣而巳,則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無傷。《綱目》
17、枳殼治產后生腸不收:枳殼二兩。去穰煎湯,溫浸良久即入。(《經驗方》)
18、枳殼順氣止痢:甘草(炙)六錢,枳殼(炒)二兩四錢。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服。(《嬰童百問》寬腸枳殼散)
二、枳殼的食用方法
1枳殼茶
材料:枳殼10g、花茶3g。
用法:用300ml開水沖泡后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效:破氣消積,祛痰。
主治:胸膈痰滯、胸痞脅脹、食積、嘔逆噫氣、下利。
來源:傳統藥茶方。
2枳殼酒
組成:枳殼(去瓤,麩炒)、柏白皮各250克、五葉草500克
用法:上三味,細銼,生絹袋盛,以酒6升,浸七日。每次溫飲適量,常令有酒力佳。
主治:刺風。氣血為風寒所侵,蘊滯生熱,寒熱相搏于皮膚之間,遍身痛如針刺。
來源:《圣濟總錄》卷十二。
3枳殼粥
組成:枳殼10克、大米100克。
制法:將枳殼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即成,每日1劑,連續2——3天。
功效:健脾和中,疏肝行氣。
適應癥:適用于脘腹脹滿,連及胸肋,呃逆頻作,納差食少,消瘦等。
禁忌:孕婦不宜選用。
4枳殼散
組成:三棱(炮)、廣茂(炮)、黑牽牛(炒)各90克、白茯苓(去皮)、白術、青皮各45克、陳皮(去白)36克、木香、枳殼(麩炒)、半夏(炮)、檳榔各30克
用法:上藥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后用溫姜湯送下。
功效:理氣消食,祛痰逐飲。
主治:中焦氣滯,胸膈痞滿,飲食遲化,四肢困倦,嘔逆惡心。
來源:《衛生寶鑒》卷四。
5枳殼散
組成:枳殼(去瓤,銼,麩炒)、白術各15克、香附子30克(麩炒,舂去皮)、檳榔9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米飲調下,一日三次,不拘時候。
功效:順氣寬中,消癥破積。
主治:氣滯食阻,心下痞悶或作痛,多噫敗卵氣。
來源:《普濟本事方》卷三引龐老方。
6枳殼散
組成: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
用法:上為散。每服2錢匕,食后用溫漿水調服,1日3次。
主治:風氣壅滯,腰腳疼痛。
來源:《圣濟總錄》卷十。
7枳殼散
組成:紫草、枳殼、生地、大黃。
用法:淡竹葉,燈心為引。
主治:痘疹,大熱毒盛者。
來源:《痘疹會通》卷四。
8枳殼散
組成:枳殼2兩、貫眾2兩、荊芥1兩、大白皮1兩、黃連半兩、蛇床子半兩、蒼耳根1把、干姜半兩(泡)、柏枝1把、薤頭1把、黑豆半升、無名異半兩、冬青葉1把、地骨皮半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用1大合,用水3大碗,煎至1碗,先熏后洗,1日2-3次。
主治:痔漏。
來源:《普濟方》卷二九七。
9枳殼散
組成: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石膏2兩、子芩半兩、柴胡1兩(去苗)、玄參1兩、赤茯苓半兩、川升麻3分、射干2分、羚羊角屑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2分(去心)。
制法:上為散。
用法: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脾實熱,咽喉干,頭痛心煩,四肢壅悶。
來源:《圣惠》卷五。
10枳殼飲
組成:枳殼(水浸,去瓤,麩炒)。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服1大錢、加阿膠2片、生姜5片、蔥白5莖、水1大盞,煎至6分、去滓、入蜜少許,空心溫服。次用蔥白10莖,爛研涂臍心中,即以手巾蘸蔥湯,自內腎腰間洛熨至小腹下,少頃氣透即通。
主治:老人大便風秘不通,塞澀妨悶,或用蜜煎導類不能通者。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三。
11枳殼湯
組成:枳殼(去瓤,麩炒)、甘草(炙,銼)各3克、大腹皮19.克(銼)、百合 牽牛子(炒)、赤茯苓(去黑皮)各30克、赤芍藥、桑根白皮(銼)各9克、郁李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陰干)15克。
用法:上九味,粗搗篩。每服15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2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以通為度。
主治:大便不通,腹脅脹滿膨悶,食欲不振。
來源:《圣濟總錄》卷九十七。
12枳殼湯
組成:枳殼(去瓤,炒)、青皮(去瓤)、木香、丁香、當歸、縮砂仁、陳皮(去白)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燒鹽湯調下。
功效:寬中進食。
主治:小兒脾胃不和,癖積脹滿。
來源:《普濟方》卷三九三。
13枳殼湯
組成: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白術1兩、人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主治:傷寒后,心腹氣滯脹滿,不能飲食。
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五。
14枳殼湯
組成:桔梗、枳殼(炙,去穰)各一兩。
用法:上銼如米豆大,用水一升半,煎減半,去滓,分二服。
主治:傷寒痞氣,胸滿欲死。
來源:《蘇沈良方》
15枳殼浸酒
配方:枳殼150克、秦艽120克、獨活120克、肉蓯蓉120克、丹參150克、松葉500克、蒴翟150克、米酒5斤。
制法:將上述藥物切碎,盛紗布袋中,用米酒浸泡,加蓋密封,經常搖動,7日后開封去藥袋,即可服用。
服法:每日2–3次,每次溫服30——50毫升。
功效:活血行氣,祛風通絡。適用于皮膚瘙癢,皮膚中如有蟲爬感等。
16枳殼丸
組成:皂角1挺(去黑皮,微炒)、枳殼(去瓤,麩炒)、川大黃60克(銼,微炒)、羌活(去蘆)、木香(不見火)、橘紅、桑白皮(蜜水炙)、香白芷各60克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時用米飲或生姜湯送下。
主治:脾有實熱,心腹壅滯,四肢疼痛,兩脅脹滿,大小便不利。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17枳殼丸
組成:三棱(炮)、廣茂(炮)、黑牽牛(炒)各90克、白茯苓(去皮)、白術、青皮各45克、陳皮(去白)36克、木香、枳殼(麩炒)、半夏(炮)、檳榔各30克。
用法:上藥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后用溫姜湯送下。
功效:理氣消食,祛痰逐飲。
主治:中焦氣滯,胸膈痞滿,飲食遲化,四肢困倦,嘔逆惡心。
來源:《衛生寶鑒》卷四。
18枳殼丸
組成: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牡丹1分、黃柏半兩(銼)、桂心1分、牽牛子半兩(生用)、甘遂1兩(煨微黃)。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2丸,以溫水研破服之,1日2次。
主治:小兒癖氣,脅下妨悶,手足微腫。
來源:《圣惠》卷八十八。
19枳殼丸
組成:枳殼4兩(麩炒微黃,去瓤)、苦參8兩(銼)。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30丸,食后以溫酒送下。
主治:一切風熱生瘡疥。
來源:《圣惠》卷六十五。
20枳殼丸
組成:枳殼(去瓤,麩炒)2兩、牽牛子(揀擇)4兩(1半炒1半生,搗羅取粉1兩半,余者不用)、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檳榔半兩(銼)、木香1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量:每服15-2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欲利加丸數。
功效:調順三焦,平勻氣脈,消痰滯,利胸膈,祛風,利大小腸。
主治:三焦約。少腹腫痛,不得大小便。
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四。
21黃芪枳殼鯽魚湯
材料:鯽魚300克、黃芪30克、炒枳殼15克
制法:鯽魚、黃芪、炒枳殼分別用清水洗凈,同放入砂煲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至魚熟爛,調味供用。
功效:健脾補中、升陽益氣
主治:用于胃下垂。癥見腹脹痛,飯后加重,平臥減輕,可拌有惡心、嘔吐、乏力、頭暈、便秘或腹瀉等。
22枳殼砂仁燉豬肚
配方:枳殼9克、砂仁3克、赤小豆30克、豬肚1只、紹酒10克、鹽10克、姜10克、蔥10克、蒜15克。
制法:
1、把枳殼潤透,切絲;砂仁烘干打成粉;赤小豆洗凈,去雜質;豬肚洗凈,姜、蒜切片,蔥切段。
2、把赤小豆、枳殼、砂仁粉,放入豬肚內,然后放燉鍋內;加入姜、蔥、鹽、蒜,注入清水1500毫升。
3、把燉鍋置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燉煮l小時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豬肚50克。
功效:補虛損,健脾胃,止脹滿。用于肝硬化腹水,脘腹脹滿,疲乏無力,氣短消瘦患者食用。
23蓮房枳殼湯
組成:干蓮房1兩、荊芥1兩、枳殼5錢、薄荷5錢、樸消5錢。
制法:上為粗末。
用法:水3碗,煎至2碗半,趁熱熏洗。
主治:痔瘡。
來源:《瘍科選粹》卷五。
24洗痔枳殼湯
組成:枳殼2兩、癩蝦蟆草(一名荔枝草,四季常有,面青背白麻紋累累者是)2兩。
用法:河水3大碗,同上2味煎數滾,先熏后洗,良久再將湯煎熱熏洗。甚者3次即消。
主治:痔瘡腫痛,肛門下墜,無論新久。
來源:《外科正宗》卷八。
25枳殼理中湯
組成:炮姜4.5克、白術4.5克(炒)、枳殼4.5克(炒)、赤芍4.5克、肉桂4.5克(去皮)、砂仁9克(炒灰)
用法:水煎濃汁,去滓溫服。
主治:產后瘀血沖脾,腹中脹滿,脈沉滯者。
方論:產后脾虛氣滯,血瘀不消,故沖逆于中而脹滿不止,方中白術健脾運化以除脹,枳殼理氣寬中以除滿,赤芍破血祛瘀,肉桂暖血溫經,炮姜溫中以逐冷滯,砂糖和胃以去瘀血,水煎溫服,使脾健氣強,則瘀血頓化,而脹滿自己。
來源:《醫略六書》卷三十。
26牛肚枳殼砂仁湯
材料:牛肚250克、炒枳殼12克、砂仁5克、味精、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牛肚刮洗干凈,切成小塊;砂仁搗碎,與炒枳殼一起用細紗布袋裝好,扎緊口備用。將藥袋與牛肚片同入沙鍋,加水適量,先以武火燒沸,后用文火慢燉至肚片熟爛,撈去藥袋不用,加入精鹽、味精調味即成。
用法:口服每日1–3次,每次150–200毫升。
功效:補氣健脾消脹。適用于飲酒過量,灼傷胃絡而致酒精性胃炎、不思飲食、食后脘腹脹滿不舒,以及胃下垂而屬脾胃氣虛者。
27瓜蔞枳殼湯
組成:瓜蔞(去殼)、枳實(麩炒)、桔梗、撫芎、蒼術(米泔浸)、香附杏仁(去皮、尖)、片芩(去朽)、貝母(去心)各3克、砂仁1.5克、陳皮3克、木香(另研)1.5克。
用法:上銼一劑。加生姜3片,水煎,入竹瀝、姜汁少許,肩木香調服。
主治:痰郁癥。動則喘滿氣急,痰嗽不出,胸脅痛,脈沉滑。
來源:《萬病回春》卷二。
28柴胡枳殼湯
組成:柴胡(去苗)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梔子仁半兩、茵陳蒿半兩、龍膽半兩、大黃(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早、晚食后溫服。
主治:傷寒發黃,壯熱,骨節煩疼,兩胸下氣脹急硬痛,不能食。
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八。
29當歸枳殼湯
處方:歸尾1錢、枳殼1錢、赤芍1錢、山楂2錢、卜子2錢、紫樸8分。
主治:消食順氣和血。主治痧脹。
用法:匏三(《痧癥全書》卷下)、三十五號家人方(《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一)。
30當歸枳殼湯
處方:歸身1錢、山楂1錢、枳殼1錢、紅花1錢、赤芍1錢、青皮1錢、茜草1錢、連翹1錢、丹參1錢、續斷1錢。
主治:養血和中。主治痧脹,吐衄便紅。
用法:土八(《痧癥全書》卷下)、四十八號同人方(《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一)。
來源:《痧脹玉衡》卷下
31枳殼青皮豬肚湯
配方:豬肚1個(約500克)、枳殼12克、青皮6克、生姜4片。
制法:將豬肚去肥油,漂洗干凈,再放入開水氽去腥味。枳殼、青皮、生姜、豬肚一齊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時,調味即成。
用法:飲湯食肉,佐餐食用。
功效:理氣、和胃、止痛。
32枳殼除痔丸
處方:大枳殼120克(去瓤,別為末)、大草烏120克(不去皮、尖,別為末)。
制法:上以草烏細末,人豬大臟內,用醋2–2.5千克,煮干,如未爛,更加醋煮十分爛為度,余醋些小搗候臟爛,卻入前枳殼末再搗勻,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腹及臨臥時用溫米飲送下。仍以臭椿皮煎湯洗。屬熱毒者,減草烏,增入黃連、槐花之類。
主治:治痔瘡。
禁忌:服藥后,忌熱飲食片時。
來源:《普濟方》卷二九六
33厚樸枳殼湯
處方: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甘草(炙,銼)3分、秦艽(去苗土)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半夏(湯洗去滑,生姜汁制)1兩半、桂(去粗皮)半兩、麻黃(去根節)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石膏(碎)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大戟(去苗,銼)1分。
制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服3錢匕,生姜3錢,大棗2個(擘破),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每日3次。
主治:上氣胸滿,喘息氣絕,痰水盛溢。
來源:《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三、枳殼的使用禁忌
脾胃虛弱及孕婦幼兒慎服枳殼。
1、肺氣虛弱者忌之;脾胃虛,中氣不運而痰涌喘急者忌之;咳嗽不因于風寒入肺氣壅者,服之反能作劇;咳嗽陰虛火炎者,服之立至危殆;一概胎前產后,咸不宜服。《本草經琬》
2、如肝腎陰虧,血損營虛,脅肋隱痛者,勿用也。下痢日久,中氣虛陷,愈下愈墜、愈后重急迫者,勿用也。《本草匯言》
3、孕婦及氣虛人忌用枳殼。《本草備要》
-

包月鮮花 每周一花 一月4束鮮花套餐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小清新花束 青春與活力鮮花花藝
價格范圍:¥169.0 至 ¥599.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特色花藝 干花花束 人民幣花束 婚禮花藝
¥99.0 加入購物車 -

花束花籃 新款高檔開業花籃 創意喬遷花籃
價格范圍:¥299.0 至 ¥1,18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