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實。牛蒡子別名:炒制牛蒡子、酒制牛蒡子、惡實、大力子、毛然然子、黑風(fēng)子、鼠粘子、黍粘子、毛錐子、土大酮子、萬把鉤、粘蒼子、大牛了、牛子鼠尖子。牛蒡子功效主治:風(fēng)熱咳嗽、斑疹不透、咽喉腫痛、風(fēng)疹瘙癢、瘡瘍腫毒。下面分享牛蒡子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牛蒡子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一、牛蒡子的功效與作用
1、牛蒡子(鼠粘子)肺經(jīng)藥也,治風(fēng)濕癮疹,咽喉風(fēng)熱,散諸腫瘡瘍之毒,痘疹之仙藥也。痘不起發(fā),用此為末,刺雄雞冠血,和酒釀?wù){(diào)胡荽湯下神效。瘡瘍毒盛,生研用之,即出瘡頭。酒炒上行,能通十二經(jīng),去皮膚風(fēng),消癍疹毒。惟氣虛色白,大便利者不宜。《本經(jīng)逢原》
2、牛蒡子治風(fēng)熱客搏上焦,懸癰腫痛:惡實(炒)、甘草(生)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六分,旋含之,良久咽下。
3、牛蒡子治皮膚風(fēng)熱,遍身生癮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湯調(diào)下二錢,日二服。
4、牛蒡子入手太陰經(jīng)。降肺氣而不燥,祛滯氣以利腰。療瘡瘍,以其解熱之功;消風(fēng)毒,以其辛散之力。得旋覆花,治痰厥頭痛。配荊芥、桔梗、甘草,治咽喉痘疹;配薄荷、浮萍,治風(fēng)熱癮疹;配羌活,治歷節(jié)腫痛;配蔞仁,治時疫積熱。佐生石膏,治頭痛連睛。牙痛,生研綿裹噙患處,去黃水即愈。泄瀉,痘證虛寒,氣血虛弱,三者禁用。《得配本草》
5、惡實,為散風(fēng)除熱解毒之要藥。辛能散結(jié),苦能泄熱,熱結(jié)散則臟氣清明,故明目而補中。風(fēng)之所傷,衛(wèi)氣必壅,壅則發(fā)熱,辛涼解散則表氣和,風(fēng)無所留矣。藏器主風(fēng)毒腫諸痿;元素主潤肺、散結(jié)氣、利咽膈、去皮膚風(fēng)、通十二經(jīng)絡(luò)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癮疹、痘瘡,尤獲奇驗。《本草經(jīng)疏》
6、牛蒡子治風(fēng)齲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
7、牛蒡子治風(fēng)腫斑毒作癢:牛蒡子、玄參、僵蠶、薄荷各五錢。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
8、牛蒡子治痰厥頭痛:旋覆花一兩,牛蒡子一兩(微炒)。上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侯,以臘面茶清調(diào)下一錢。
9、牛蒡子味苦辛,降中有升。治風(fēng)毒斑疹諸瘺,散瘡瘍腫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滯之氣,以其善走十二經(jīng)而解中有散也。《景岳全書》
10、牛蒡子治風(fēng)濕癮疹,咽喉風(fēng)熱,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膝之氣。(李杲)
11、牛蒡子治風(fēng)壅痰涎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荊芥穗各一兩,甘草(炙)半兩。并為末。食后夜臥,湯點二錢服,當(dāng)緩取效。
12、牛蒡子明目補中,除風(fēng)傷。《別錄》
13、牛蒡子,味辛,性溫,無毒,入十二經(jīng)。主風(fēng)濕癮疹盈肌、咽喉風(fēng)熱不利、諸腫瘡瘍之毒、腰膝凝滯之氣,潤肺止嗽,散氣消痰一名惡實,一名鼠粘子。《藥性解》
14、牛蒡之用,能疏散風(fēng)熱,起發(fā)痘疹,而善通大便,茍非熱盛,或脾氣不堅實者,投之輒有泄瀉,則辛泄苦降,下行之力為多。潔古作溫,景岳又謂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諦。《別錄》稱其明目,則風(fēng)熱泄而目自明。補中者,亦邢熱去而正自安。除風(fēng)傷者,以風(fēng)熱言之也。其根莖,則瀕湖《綱目》謂之苦寒,《別錄》主治,皆除熱通利之意。蓋其功力,本與子相近,而寒涼疏泄之性過之,皆以清熱泄導(dǎo)為治,凡非實火,未可妄投。凡肺邪之宜于透達,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猶未發(fā)泄,早投清降,則恒有遏抑氣機,反致內(nèi)陷之虞。惟牛蒡則清泄之中,自能透發(fā),且溫?zé)嶂。蟊阕酝ǎ嗫缮贇⑵鋭荩逝]蜃顬槁檎钪畬K帯!侗静菡x》
15、牛蒡子專入肺。又名惡實,又名鼠粘子。辛苦冷滑。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瘡瘍癰腫痘疹等癥,無不用此投治,然尤未繹其義。凡人毒氣之結(jié),多緣外感風(fēng)寒,營氣不從,逆于肉里,故生癰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氣下行,復(fù)能散風(fēng)除熱。深得表里兩解之義。是以感受風(fēng)邪熱毒。而見面目浮腫,咳嗽痰壅,咽間腫痛,瘡瘍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閉,痘瘡紫黑便閉等癥,無不藉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則中氣有損,且更令表益虛矣。至于脾虛泄瀉,為尤忌焉。《本草崇原》
16、牛蒡子一名鼠粘子,一名惡實。瀉熱解毒。辛平。潤肺解熱,散結(jié)除風(fēng),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經(jīng),散諸腫瘡瘍之毒,利腰膝凝滯之氣。性冷而滑利,痘證虛寒泄瀉者忌服。實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根苦寒,竹刀刮凈,絞汁,蜜和服,治中風(fēng),汁出乃愈。搗和豬脂,貼瘡腫及反花瘡。肉反出如花狀。《本草備要》
17、牛蒡子治喉痹: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上二味搗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漸加至一匕半,日再。
18、牛蒡子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細)五錢,檉柳煎湯,調(diào)下立透。
19、牛蒡子消斑疹毒。《綱目》
20、牛蒡子治風(fēng)熱成歷節(jié),攻手指作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兩(隔紙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蘆)各一兩,干生地黃二兩半,黃耆一兩半(蜜炙)。上為細末,湯調(diào)二錢服,空心食前,日三服。
21、牛蒡子主風(fēng)毒腫,諸痿。《本草拾遺》
22、牛蒡子潤肺散氣。《主治秘要》
23、牛蒡子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
24、牛蒡子治頭痛連睛,并目昏澀不明:牛蒡子、蒼耳子、甘菊花各三錢。水煎服。
25、牛蒡子炒過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食療本草》
26、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瘡瘍癰腫、痘疹等癥,無不用此投治,然猶未繹其義。凡人毒氣之結(jié),多緣外感風(fēng)寒,營氣不從,逆于肉里,故生癰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氣下行,復(fù)能散風(fēng)除熱,是以感受風(fēng)邪熱毒而見面目浮腫,咳嗽痰壅,咽間腫痛,瘡瘍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閉、痘瘡紫黑、便閉等癥,無不借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則中氣有損,且更令表益虛矣。至于脾虛泄瀉為尤忌焉。《本草求真》
27、此秉風(fēng)大動搖之用,故抽水土之力獨勝。味辛氣平,為風(fēng)木乃制為用矣。則凡病從風(fēng)生,或因風(fēng)寒薄郁乃成痤者,取之捷如影響,設(shè)屬形層之外與上部者,功力尤勝。此以承制之品,宣助肝木,便無太過之失,厥受和平之益矣。《本草乘雅》
28、牛蒡子味辛、苦,氣平。無毒。鼠過之則綴惹不落,故又名曰鼠粘子也。止牙齒蝕疼,散面目浮腫,退風(fēng)熱咽喉不利,及腰膝風(fēng)凝;驅(qū)風(fēng)濕癮疹盈肌,并瘡瘍毒盛。生吞一粒,即出瘡頭。明目補中,潤肺散氣。《本草蒙筌》
29、牛蒡子治頭面風(fēng)熱,或頸項痰毒,風(fēng)熱牙癰:牛蒡子、薄荷、荊芥、山梔、丹皮、石斛、元參、夏枯草,水煎服。
30、氣寒,味苦辛,無毒。苦能解毒退熱,而利咽喉之痛,并甘桔為妙。辛能達表潤肌,而散瘡瘍之腫,同解毒尤良。合氣與味,又治腰膝凝滯之血。若痘出不快者,即用麻黃、桔梗汁煮之,則痘不時起發(fā)矣。《藥鑒》
31、牛蒡子消利咽膈。《醫(yī)學(xué)啟源》
32、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熱毒。味苦能清火,帶辛能疏風(fēng),主治上部風(fēng)痰,面目浮腫,咽喉不利,諸毒熱壅,馬刀瘰疬,頸項痰核,血熱痘,時行疹子,皮膚癮疹,凡肺經(jīng)郁火,肺經(jīng)風(fēng)熱,悉宜用此。《藥品化義》
33、牛蒡子治風(fēng)熱閉塞咽喉,遍身浮腫: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為末,熱酒調(diào)下一錢匕。
34、牛蒡子除諸風(fēng),利腰腳,又散諸結(jié)節(jié)筋骨煩熱毒。《藥性論》
35、牛蒡子治便癰:鼠粘子三錢炒,細末,入蜜一匙,凈樸硝一匙,溫酒空心服。
二、牛蒡子的食用方法
1牛蒡子茶飲
材料:牛蒡子、防風(fēng)、荊芥穗各2錢、薄荷、大黃、生甘草1錢。
做法:除薄荷外,將所有藥材加水放入鍋中煎煮,待起鍋前10分鐘再下薄荷 。
功效:此茶飲可以治療感冒、咽喉腫痛所引起的不適感。
2醴泉飲
組成:生山藥(一兩)、大生地(五錢)、人參(四錢)、玄參(四錢)、生赭石(軋細·四錢)、牛蒡子(炒·搗·三錢)、天冬(四錢)、甘草(二錢)。
制法:水煎服。
功效:滋補肺陰,清火化痰。
主治:虛勞發(fā)熱,或喘或嗽,脈數(shù)而弱。
來源:鹽山張錫純《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3葛根牛蒡子湯
組成:葛根1兩、管仲1兩、甘草1兩、鹽豉1兩、牛蒡子1兩。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每服3錢,用水調(diào)下。
功效:主治時毒大頭病,脈數(shù)而有力者。
來源:《外科精義》卷下。
4滋陰清熱湯
組成:玄參15g、丹皮15g、桑葉15g、浙貝15g、生地20g、生石膏20g、麥冬9g、白芍9g、薄荷6g、甘草6g、馬勃6g、牛蒡子6g。
用法:每2天1劑,分3次徐徐服下。連服4周為1個療程,戒辛辣之品。
功效:主治慢性肥厚性咽炎(陰虛火炎型)。
來源:《江蘇中醫(yī)》1997年第2期,作者楊偉文。
5牛蒡子蟬蛻茶
材料:紫草2g、蟬蛻3g、當(dāng)歸3g、西河柳3g、牛蒡子3g、綠茶5g。
用法:將以上諸藥用400ml水煮開后,沖泡綠茶10分鐘即可。沖飲至味淡。
功效:解毒消斑。
用途:過敏性紫癜。
來源:傳統(tǒng)藥茶方
6從龍湯
組成:龍骨(不用煅,搗)30克、牡蠣(不用煅,搗)30克、生杭芍15克、清半夏12克、蘇子(炒,搗)12克、牛蒡子(炒,搗)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龍湯,病未痊愈,或愈而復(fù)發(fā)者。
加減:熱者,酌加生石膏10–30克。
來源:《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上冊。
7黃連瀉心湯
組成:黃連 山梔 荊芥 黃芩 連翹 木通 薄荷 牛蒡子各3克 甘草1.5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燈心20根,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功效:清心瀉火。
主治:大人、小兒心火妄動,結(jié)成重舌、木舌、紫舌,脹腫堅硬,語言不利。
來源:《外科正宗》卷四。
8柴胡清肝湯
組成:川芎、當(dāng)歸、白芍、生地黃、柴胡、黃芩、山梔、天花粉、防風(fēng)、牛蒡子、連翹、甘草節(jié)各3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
功效:養(yǎng)血清火,疏肝散結(jié)。
主治:血虛火動,肝氣郁結(jié),致患鬢疽,初起尚未成膿者,毋論陰陽表里,俱可服之。
來源:《外科正宗》卷二。
9桔梗牛蒡子茶
材料:蟬蛻5克、生甘草5克、牛蒡子10克、桔梗5克。
做法:按原方用量比例,研為粗末,置保溫瓶中,以沸水沖泡,燜10分鐘,代茶頻飲,每日1劑。
禁忌:風(fēng)寒咳嗽者忌用,孕婦慎服。
10薄荷牛蒡子粥
材料:薄荷6克、牛蒡子10克、粳米適量。
做法:先將牛蒡子單煮15分鐘,取出牛蒡子,留下汁水備用。將梗米煮成粥,10分鐘后放入薄荷,在粥快好時,放入牛蒡子汁水,煮5分鐘即可。
按語:倘若幼兒在感冒初期的癥狀為:痰咳不出來、咽疼、愛喝水、有粘稠的鼻涕、舌頭紅色、舌苔變黃、脈搏也比平常快,一般是熱性感冒。
11山藥牛蒡子湯
材料:雞皮糙山藥45克、牛蒡子12克、柿霜餅18克。
做法:山藥,牛蒡子共加水煮湯,去渣取汁,再入柿餅煮沸至柿霜餅爛即可。不拘時食用。
功效:清補肺脾,止咳平喘。適用于肺脾氣陰不足所致虛熱,咳嗽,喘逆,飲食懶進等。
三、牛蒡子的使用禁忌
1、牛蒡子能滑腸,氣虛便溏者忌用牛蒡子。
2、痘瘡家惟宜于血熱便秘之證,若氣虛色白大便自利或泄瀉者,慎勿服牛蒡子。
3、痧疹不忌泄瀉,故用之無妨。癰疽已潰,非便秘不宜服牛蒡子。《本草經(jīng)疏》
4、毒副作用 :牛蒡苷能引起蛙、小鼠、兔強直性驚厥。呼吸微弱,隨意運動消失,最后轉(zhuǎn)入麻痹狀態(tài),此時心臟尚未停止搏動。
四、炒牛蒡子簡介
炒牛蒡子是牛蒡子的一種炮制方法。微鼓起,深灰褐色,微有光澤,略具香氣。
炒牛蒡子化學(xué)成份
含牛蒡甙(arctiin)、牛蒡酚A、B(1appaol A,B)、脂肪油等。
炒牛蒡子性味
性寒,味辛、苦。
炒牛蒡子功能主治
解毒透疹,利咽散結(jié),化痰止咳。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腫痛,風(fēng)熱咳喘。
炒牛蒡子用量
6-12g
-

包月鮮花 每周一花 一月4束鮮花套餐
價格范圍:¥55.0 至 ¥2,298.0 選擇選項 本產(chǎn)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chǎn)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小清新花束 青春與活力鮮花花藝
價格范圍:¥169.0 至 ¥599.0 選擇選項 本產(chǎn)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chǎn)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特色花藝 干花花束 人民幣花束 婚禮花藝
¥99.0 加入購物車 -

花束花籃 新款高檔開業(yè)花籃 創(chuàng)意喬遷花籃
價格范圍:¥299.0 至 ¥1,188.0 選擇選項 本產(chǎn)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chǎn)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