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葉為唇形科紫蘇屬植物紫蘇的帶枝嫩葉。蘇子葉別名:赤蘇、紅蘇、紅紫蘇、皺紫蘇、蘇葉、紫蘇、紫蘇葉。蘇子葉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頭痛、咳嗽、胸腹脹滿、妊娠嘔吐、胎動不安、解魚蟹中毒。下面分享蘇子葉的功效與作用以及蘇子葉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一、蘇子葉的功效與作用
1、蘇子葉治金瘡出血:嫩蘇子葉、桑葉,同搗貼之。 (《永類鈐方》)
2、蘇子葉治咳逆短氣:蘇子葉莖葉(銼)一兩,人參半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再。(《圣濟總錄》蘇子葉湯)
3、蘇子葉解食魚、鱉中毒:蘇子葉60克,煎濃汁當茶飲,或加姜汁十滴調服。
4、蘇子葉近世要藥也。其味辛,入氣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則行氣安安胎;同藿香、烏藥,則溫中止痛;同香附、麻黃,則發汗解肌;同芎、當歸,則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樸,則散濕解暑,治霍亂腳氣;同桔梗、枳殼,則利膈寬腸;同杏仁、萊菔子,則消痰定喘。《綱目》
5、蘇子葉治消渴變水,服此令水從小便出:蘇子葉子(炒)三兩,蘿卜子(炒)三兩。為末,每服二錢,桑根白皮煎湯服,日二次。(《圣濟總錄》)
6、蘇子葉治傷寒胸中痞滿,心腹氣滯,不思飲食:蘇子葉莖(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大腹皮(銼)、旋覆花各一兩,半夏(湯洗七遍,焙)半兩。上六味,細切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圣濟總錄》蘇橘湯)
7、蘇子葉芳香氣烈。 外開皮毛, 泄肺氣而通腠理;上則通鼻塞,清頭目,為風寒外感靈藥;中則開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飲,解郁結而利氣滯。今人恒以莖、葉、子三者分主各癥。蓋此物產地不同,形狀亦別,多葉者其莖亦細,而莖干大者,則葉又少,故分析辨治,尤為精切。葉本輕揚,則風寒外感用之,疏散肺閉,宣通肌表,泄風化邪,最為敏捷。莖則質堅,雖亦中空,而近根處偉大豐厚,巨看徑寸,則開泄里氣用之,解結止痛,降逆定喘,開胃醒脾,固與開泄外感之旨不同。而子則滑利直下,降氣消痰,止嗽潤肺,又是別有意味。此今人選藥之密,已與宋金元明不同,不可謂非藥物學之進境者。《本草正義》
8、蘇子葉治風熱感冒:蘇子葉、荊芥各15克,大青葉、四季青、鴨跖草各30克,加清水500毫升,濃煎,每日3–4次。
9、蘇子葉用于感冒風寒:蘇子葉能散表寒,發汗力較強,用于風寒表癥,見惡寒、發熱、無汗等癥,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癥兼有氣滯,有可與香附、陳皮等同用。
10、蘇子葉順氣、滑大便:蘇子葉子、麻子仁。上二味不拘多少,研爛,水濾取汁,煮粥食之。 (《濟生方》蘇子葉麻仁粥)
11、蘇子葉為發生之物。辛溫能散,氣薄能通,味薄發泄,專解肌發表,療傷風傷寒,及瘧疾初起,外感霍亂,濕熱腳氣,凡屬表癥,放邪氣出路之要藥也。丹溪治春分后濕熱病,頭痛身熱,脊強目痛,鼻干口渴,每以此同葛根、白芷,入六神通解散,助其威風,發汗解肌,其病如掃。取其辛香,以治抑郁之氣,停滯胸膈,八分心氣飲,開心胸郁熱神妙。如寒滯腹痛,火滯痢疾,濕滯泄瀉,少佐二、三分,從內略為疏表解肌最為妥當。參蘇飲治虛人感冒風寒,方中一補一散,良有深意。如不遵其義,減去人參,或服之不應,或邪未散而正氣先虛。《藥品化義》
12、蘇子葉治氣喘咳嗽,食痞兼痰:蘇子葉子、白芥子、蘿卜子。上三味,各洗凈,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君,余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隨甘旨,代茶水吸用,不宜煎熬太過。若大便素實者,臨服加熟蜜少許,若冬寒,加生姜三片。(《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
13、蘇子葉治食蟹中毒:蘇子葉煮汁飲之。(《金匱要略》)
14、蘇子葉治蛇虺傷人:蘇子葉搗汁飲之。(《千金方》)
15、蘇子葉治濕疹:蘇子葉30克,水煎濃汁泡洗患處;蘇葉15克,冰片3克,共研細末,用香油調勻涂患處。
16、蘇子葉治胎氣不和,湊上心腹,脹滿疼痛,謂之子懸:大腹皮、川芎、白芍藥、陳皮(去白)、蘇子葉、當歸(去蘆,酒浸)各一兩,人參、甘草(炙)各半兩。上細切,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蔥白七寸,煎至七分,空心溫服。(《濟生方》蘇子葉飲)
17、蘇子葉散寒氣,清肺氣,寬中氣,安胎氣,下結氣,化痰氣,乃治氣之神藥也。一物有三用焉:如傷風傷寒,頭疼骨痛,惡寒發熱,肢節不利,或腳氣疝氣,邪郁在表者,蘇葉可以散邪而解表;氣郁結而中滿痞塞,胸脯不利,或胎氣上逼,腹脅脹痛者,蘇梗可以順氣而寬中;設或上氣喘逆,蘇子可以定喘而下氣,痰火奔迫,蘇子可以降火而清痰,三看所用不同,法當詳之。《本草匯言》
18、蘇子葉主下氣,除寒中。《別錄》
19、蘇子葉治習慣性流產:蘇梗10克,陳皮6克,蓮子60克。將蓮子去皮、蕊后放入鍋內,加水500毫升煮至八成熟,然后加入蘇梗、陳皮,再煮3-5分鐘,食蓮、飲湯,每日1-2次。
20、蘇子葉止金瘡出血;療痔疾,煎湯洗之。《履CHAN巖本草》
21、蘇子葉有能行氣安胎,常配砂仁、陳皮同用,治療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22、蘇子葉食魚蟹后引起的吐瀉腹痛:蘇子葉辛溫,能解魚蟹毒,中魚蟹毒后可用單味蘇子葉煎服,或配合生姜同用。
23、蘇子葉治小兒久咳嗽,喉內痰聲如拉鋸,老人咳嗽吼喘:蘇子一錢,八達杏仁一兩(去皮、尖),年老人加白蜜二錢。共為末,大人每服三錢,小兒服一錢,白滾水送下。(《滇南本草》蘇子散)
24、蘇子葉通心經,益脾胃。《本草圖經》
25、蘇子葉除寒熱,治冷氣。(孟詵)
26、蘇子葉治寒瀉蘇子葉15克,水煎加紅糖6克沖服。
27、蘇子葉治陰虛肝旺型子懸:蘇子葉6克,白芍12克,枸杞子15克,冰糖5克。將蘇子葉、白芍、枸杞子用紗布包好,放砂鍋內煮沸后用小火煮20分鐘,入冰糖再煮片刻,去藥渣飲湯,每日l劑,連服3-5劑(子懸俗稱“胎氣上逆”或“胎上逼心”)。
28、蘇子葉治子宮下垂:蘇子葉60克,煎湯熏洗。
29、蘇子葉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綱目》
30、蘇子葉治腳氣及風寒濕痹,四肢攣急,腳踵不可踐地:蘇子葉子二兩,杵碎,水二升,研取汁,以蘇子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蔥、豉、椒、姜食之。(《圣惠方》)
31、蘇子葉治乳癰腫痛:蘇子葉煎湯頻服,并搗封之。(《海上仙方》)
32、蘇子葉用于胸悶、嘔惡等癥:蘇子葉用于脾胃氣滯、胸悶、嘔惡,不論有無表癥,均可應用,都是取其行氣寬中的作用,臨床常與藿香配伍應用。
33、蘇子葉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沖逆,擴胸腹而消脹滿,故能治胸中瘀結之證而通經達脈,發散風寒,雙解中外之藥也。《長沙藥解》
34、蘇子葉治卒得寒冷上氣:干蘇葉三兩,陳橘皮四兩,酒四升煮取一升半,分為再服。 (《補缺肘后方》)
35、蘇子葉治傷風發熱:蘇葉、防風、川芎各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甘草六分。加生姜二片煎服。(《不知醫必要》蘇葉湯)
36、蘇子葉致新推陳之宣劑,輕劑也。故主氣下者,可使之宣發,氣上者,可使之宣攝。葉則偏于宣散,莖則偏于宣通,子則兼而有之,而性稍緩。《本草乘雅半偈》
37、蘇子葉治傷寒啘不止:赤蘇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稍稍飲。(《補缺肘后方》)
38、蘇子葉發汗,解傷風頭痛,消痰,定吼喘。《滇南本草》
39、蘇子葉能散血脈之邪。《本經逢原》
40、蘇子葉補中益氣。治心腹脹滿,止霍亂轉筋,開胃下食,并(治)一切冷氣,止腳氣,通大小腸。《日華子本草》
二、蘇子葉的食用方法
1蘇子葉飲
異名:蘇子葉和氣飲(《古今醫鑒》卷十二)。
組成:大腹皮、人參(去蘆)、川芎(洗)、陳橘皮(去白)、白芍藥各15克、當歸(洗,去蘆,薄切)9克、蘇子葉莖葉30克、甘草3克(炙)
用法:上藥各細銼。分作三服,每服用水220毫升,加生姜4片,蔥白22厘米,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功效:主治妊娠胎氣上逼,胸膈脹滿疼痛,謂之子懸;兼治臨產驚恐氣結,連日不產者。
來源:《普濟本事方》卷十。
2蘇子葉飲
組成:蘇子葉、貝母各6克、紫菀3克、麥門冬3克(去心)、大棗5枚(擘)、葶藶子3克(熬令黃,別搗)、甘草3克(炙)
用法:上七味,切。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分為四服。
功效:主治咳嗽短氣,唾涕稠厚,煩發無時者。
禁忌:服藥期間,忌食豬、魚、肉、蒜、海藻、菘菜。
來源:《外臺秘要》卷九引《延年方》。
3蘇子葉茶
材料:紫茶葉16g、紅糖適量。
制法:蘇子葉葉曬干研末,開水沖泡,加糖溶化后飲用。
功效:適用于感冒風寒初期,鼻塞流涕,畏寒,全身肢節酸痛等。
4蘇子葉湯
組成:蘇子葉葉30克、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焙)45克、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60克、甘草(炙,銼)15克
用法:上四味,粗搗篩。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4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功效:主治傷寒咳嗽。
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四。
5蘇子葉湯
組成:蘇子葉1握、訶黎勒皮、當歸、生姜各2.4克、人參1.8克、檳榔10枚、生地黃汁100毫升
用法:上七味,切。以水600毫升,煎六味,取200毫升,絞去滓,下地黃汁,分三次溫服。溫進一服,利三二行。
功效:主治心腹脹滿,兩肋氣急。
來源:《外臺秘要》卷七引《廣濟方》。
6蘇子葉湯
組成:蘇子葉莖葉2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銼細。
用法:以水2大盞,加大棗7枚,煎至1大盞,去滓,分溫3服,不拘時候。
功效:主治卒短氣。
來源:方出《圣惠》卷四十二,名見《圣濟總錄》卷六十六。
7蘇子葉安子茶
材料:蘇子葉5g、川芎2g、白芍3g、當歸3g、人參3g、紅茶5g、紅糖15g。
用法:用400ml水煎煮蘇子葉、川芎、白芍、當歸、人參至水沸后,沖泡紅茶、紅糖10分鐘后飲用。也可直接沖飲。
功效:和血安胎。
主治:孕婦胎氣不和,湊上心腹,脹滿疼痛。
來源:傳統藥茶方。
8蘇子葉粥
材料:粳米100克、蘇子葉葉15克、紅糖。
制法:以粳米煮稀粥,粥成入蘇子葉葉稍煮,加入紅糖攪勻即成。
用法:適用于感冒風寒、咳嗽、胸悶不舒等病癥。蘇子葉粥是很好的健胃解暑食品。
功效:蘇子葉葉具有開宣肺氣、發表散寒、行氣寬中的功效,與健脾胃的粳米相配成粥。
9蘇子葉生姜湯
材料:鮮蘇子葉葉3g、生姜6g、瘦肉100g
做法:
1、瘦豬肉洗凈,切薄片,鹽、醬油、糖、生粉適量腌制;
2、蘇子葉葉洗凈,切細絲;
3、生姜洗凈去皮,切細絲。
4、水1碗置碗內,水沸,放肉片煮熟
5、加蘇子葉葉絲、生姜絲,再稍煮,調味成湯,用以佐膳。
功效:行氣寬中,和胃止嘔,適合脾虛氣滯及肝胃不和之惡。
10蘇子葉排骨
材料:排骨500克、蘇子葉(鮮)20克、食鹽1茶匙、蜂蜜2茶匙、水淀粉1/2碗、姜4片、蒜2瓣、蔥2棵、生抽3茶匙、辣椒(紅,小)1個、料酒1茶匙、植物油2湯匙。
做法:
1、排骨提前半小時用清水泡凈血水,中間多換兩次水;
2、蘇子葉梗葉分開切好,蔥白蔥綠分開切成段,蒜切成粒,辣椒切成小圈;
3、熱鍋冷油,下姜、蔥白、蒜、蘇子葉梗爆香;
4、排骨下鍋煸炒至兩面焦黃,沿鍋邊倒入1茶匙料酒;
5、將蜂蜜、生抽、食鹽調入半碗量的水淀粉中攪拌均勻,倒入鍋中,小火慢煮10分鐘左右;
6、最后撤上蔥綠、蘇子葉葉、辣椒圈翻炒1分鐘即可出鍋。
11蘇子葉酒
配方:蘇子葉、荊芥各20克、陳皮10克、白酒200毫升。
制法:將三味中藥洗凈晾干,用白酒密封浸泡7–10天,取酒液服用。
功效:祛風散寒。
主治:用于治療感冒惡風寒,微發熱,胸脘痞悶,或有嘔惡,鼻流清涕,咳嗽痰清稀等。
用法:每日2次,每次20毫升,溫服。
說明:本酒中藥物均屬辛溫之品,適用于風寒感冒。
12涼拌蘇子葉葉
材料:蘇子葉嫩葉300克、精油、味精、醬油、麻油。
制法:
1、將蘇子葉葉洗凈,入沸水鍋內爐透,撈出洗凈,擠干水分。
2、切段放盤內,加入精鹽、味精、醬油、麻油,拌勻即成。
功效:蘇子葉葉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特別富含胡蘿卜素、維生素C、B2 。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C 有助于強增人體免疫功能,增強人體抗病防病能力。蘇子葉葉具有發表、散寒、理氣的功效。
主治:此菜適用于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等病癥。健康人食用能強身健體、澤膚、潤膚、明目而健美。
禁忌:氣表虛弱者忌食。
13蘇子葉炒螺
材料:螺500克、蘇子葉80克、青、紅椒50克、姜末、蔥花、蒜末各少許。
調料:食油、辣椒醬、生抽、鹽、味精、濕淀粉、胡椒粉各適量。
做法:
1、蘇子葉七成短段;青、紅椒切成圈;螺剪去尾部,洗凈。
2、鍋內放油,放入姜末、蔥末、蔥花、蒜末、辣椒醬等爆出香味,投入螺和蘇子葉,調入味,加水燜燒。
3、待鍋內湯汁只剩少許時,用濕淀粉勾芡,出鍋裝盤即可。
功效:蘇子葉有散寒解表、行氣寬中的功效;田螺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可以防治腳氣病。
三、蘇子葉的使用禁忌
1、病屬陰虛,因發寒熱或惡寒及頭痛者,慎毋投蘇子葉,以病宜斂宜補故也。火升作嘔者亦不宜用蘇子葉。《本草經疏》
2、溫病及氣弱表虛者忌服蘇子葉。
3、蘇子葉久服泄人真氣。《本草通玄》
-

包月鮮花 每周一花 一月4束鮮花套餐
價格范圍:¥55.0 至 ¥2,29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小清新花束 青春與活力鮮花花藝
價格范圍:¥169.0 至 ¥599.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特色花藝 干花花束 人民幣花束 婚禮花藝
¥99.0 加入購物車 -

花束花籃 新款高檔開業花籃 創意喬遷花籃
價格范圍:¥299.0 至 ¥1,18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