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蔻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種仁。肉蔻別名:肉豆蔻、煨肉豆蔻、蒸制肉蔻、炒制肉蔻、土制肉蔻、制霜肉蔻、迦拘勒、豆蔻、肉果、頂頭肉、玉果、扎地、麻失。肉蔻功效主治:脘腹脹痛、虛瀉、冷痢、食少嘔吐、宿食不消。下面分享肉蔻的功效與作用以及肉蔻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一、肉蔻的功效與作用
1、肉蔻,為和平中正之品,運宿食而不傷,非若枳實、萊服子之有損真氣也;下滯氣而不峻,非若香附、大腹皮之有泄真氣也;止泄瀉而不澀,非若訶子、罌粟殼之有兜塞掩伏而內閉邪氣也。《本草匯言》
2、肉蔻暖脾胃,固大腸。《綱目》
3、肉蔻主治脾腎虛寒,五更瀉泄,不思飲食,或久瀉不愈,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等。(《證治準繩》四神丸)
4、肉蔻治療水瀉無度、腸鳴腹痛:肉蔻(去殼 為末)一兩生姜汁二合,白面二兩,上三味將姜汁和面作餅子,裹肉蔻末煨令黃熟研為細散,每服二錢匕,空心米飲調下日午再服。(《圣濟總錄》肉蔻散)
5、肉蔻能主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飲。《藥性論》
6、肉蔻,能固大腸,腸既固則元氣不走,脾氣自健,故曰理脾胃虛冷,而實非能補虛也。《本草正》
7、肉蔻溫中,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嘔沫,冷氣,消食止泄,小兒乳霍。《開寶本草》
8、肉蔻主心腹蟲痛,脾胃虛冷氣并,冷熱虛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飲服佳;霍亂氣并,以生姜湯服良。《海藥本草》
9、肉蔻治精冷。《本草經讀》
10、肉蔻,善下氣,多服則泄氣,得中則和平其氣。《本草衍義》
11、肉蔻,溫中補脾,為丸。日華子稱其下氣,以其脾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非若陳皮、香附之駃泄。《衍義》不詳其實,謾亦因之,遂以為不可多服。《本草衍義補遺》
12、肉蔻治胃寒脹痛,食少嘔吐:肉蔻辛香溫燥,能溫中理脾、行氣止痛。肉蔻治胃寒氣滯、脘腹脹痛、食少嘔吐等證,肉蔻常與木香、干姜、半夏等藥同用。
13、肉蔻治小兒脾胃氣逆,嘔吐不止。(《太平圣惠方》肉蔻丸)
14、肉蔻治療水濕脹如鼓不食者 病可下:肉蔻、檳榔、輕粉各一分黑牽牛一兩半(取頭末),上為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煎連翹湯下食后,日三服。(《宣明論方》肉蔻丸)
15、肉蔻治虛瀉,冷痢:肉蔻辛溫而澀,入中焦,能暖脾胃,固大腸,止瀉痢,肉蔻為治療虛寒性瀉痢之要藥。肉蔻治脾胃虛寒之久瀉、久痢者,肉蔻常與肉桂、干姜、 黨參、白術、訶子等藥同用;肉蔻若配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可治脾腎陽虛,五更泄瀉者,如四神丸(《證治準繩》)。
16、肉蔻,溫中補脾,泄痢久不已則用之,故《本草》言冷熱虛泄,久則雖熱者其氣亦虛,非概用以溫中也。《藥性類明》
17、肉蔻調中,下氣,止瀉痢,開胃,消食。皮外絡,下氣,解酒毒,治霍亂。《日華子本草》
18、肉蔻主治久瀉久痢,脾腎虛寒,大便滑脫不禁,腹痛喜按喜溫,或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日夜無度,里急后重,臍腹疼痛,倦怠食少。(《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真人養臟湯)
19、肉豆寇,辛味能散能消,溫氣能和中通暢。其氣芬芳,香氣先入脾,脾主消化,溫和而辛香,故開胃,胃喜暖故也。故為理脾開胃、消宿食、止泄瀉之要藥。《本草經疏》
20、肉蔻主治肝氣郁滯,兩脅刺痛,飲食無味,消化不良,嘔吐酸水,嘈雜,周身竄痛。(《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舒肝丸)
21、肉蔻治腎泄,上盛下虛,諸逆上沖,元陽上浮而頭痛。《本草求原》
22、肉蔻,除寒燥濕,解結行氣,專理脾胃,頗與草果相近,則辛溫之功效本同,惟澀味較甚,并能固及大腸之滑脫,四神丸中有之。溫脾即以溫腎,是為中下兩焦之藥,與草果之專主中焦者微別。大明謂溫中下氣,開胃,解酒毒。甄權謂治宿食痰飲,止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李珣謂主心腹蟲痛。皆專就寒濕一邊著想者。若濕熱郁滯而為此諸癥,則必不可一例論治。故李珣又謂主脾胃虛冷虛泄。瀕湖謂暖脾胃、固大腸。要言不煩,最為精切。惟珣又謂治亦白痢,則濕熱者多,虛寒者少,不當泛泛言之矣。香、砂、蔻仁之類,溫煦芳香,足以振動陽氣,故醒脾健運,最有近功,則所謂消食下氣,已脹泄滿者,皆其助消化之力,固不可與克削破氣作一例觀。《本草正義》
23、肉蔻治霍亂吐瀉不止。(《太平圣惠方》肉蔻散)
二、肉蔻的食用方法
1肉豆蔻散
來源:《奇效良方》卷十四。
組成:肉豆蔻7枚、(每枚剜一竅,納木香1粒在內,以面裹嫩熟,去面不用)
用法:上碾為末,分作二服。不拘時用米飲湯調下。
主治:脾虛腸鳴,泄瀉不食。
2肉豆蔻散
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組成:肉豆蔻(去殼,炮)、黃連(去須,炒)、訶梨勒(炮,去核)各22克、甘草(炙,銼) 白術、干姜(炮)、赤茯苓(去黑皮)各15克、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30克
用法:上八味,搗羅為散。每服2克,空腹時用米飲調下,日三服。
主治:腸胃受濕,濡瀉不止。
3肉豆蔻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組成:肉豆蔻7.5克(去殼)、桂心7.5克、人參15克(去蘆頭)、甘草15克(炙微赤,銼)
用法: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少許,煎至80毫升,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主治:小兒霍亂,吐瀉腹痛。
4肉豆蔻散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肉豆蔻2枚(去殼)、當歸(銼,焙)1分、蜜陀僧(研)1分、訶黎勒(煨,去核)1分、黃連(去須)1分、枳殼(去瓤,麩炒)1分、龍骨半分、干姜(炮裂)半兩。
主治:小兒膿血痢。
用法:上為散。每服半錢匕,空心米飲調下,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5肉豆蔻散
來源:《普濟方》卷二一一引《圣惠》。
組成:肉豆蔻1分、訶黎勒2分。
主治:赤日痢不止,水瀉。
方法:上為散。
用法:每服2錢,米飲調下。未效再用1兩服。
6肉豆蔻散
來源:《圣惠》卷五。
組成:肉豆蔻3枚(去殼)、白術半兩、木香半兩、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丁香半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蓮莪術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芎?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當歸3分(銼,微炒)、桂心半兩、干姜半兩(炮裂,銼)、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主治:脾臟冷氣,時攻心腹疼痛,面色青黃,常多嘔逆,四肢虛乏。
方法:上為粗散。
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服。
7肉豆蔻飲
組成:肉豆蔻(炮去殼)4枚、高良姜1兩半、白芷1兩半、人參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檳榔(銼)1兩半。
來源:《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主治:反胃,飲食入口即吐。
制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服3錢匕,水1盞半,薤白3寸,切,煎至1盞,去滓,空腹溫服,如人行5里再服。
8豆蔻餅
來源:《圣濟總錄》
材料:肉豆蔻30克、面粉100克、生姜120克、紅糖100克
做法: 先把肉豆蔻去殼,然后研為極細粉末,生姜洗凈后刮去外皮,搗爛后加入冷開水約250克,然后絞取生姜汁;將面粉同肉豆蔻粉末以及紅糖,一同用生姜水和勻后,如常法做成小餅約30塊,然后放入平底鍋內,烙熟即可。
用法:每日2–3次,每次嚼食1–2小塊,直至痊愈。
功效:溫中,健脾,消食,止瀉。適用于小兒脾虛腹瀉或受涼后所致的水瀉。
禁忌:對小兒熱痢和濕熱瀉不宜選用。
9肉豆蔻陳皮燉鯽魚
材料:鯽魚400克、肉豆蔻6克、陳皮6克、延胡索6克
調料:姜10克、大蔥5克、醬油5克、料酒5克、鹽3克、白砂糖5克、豬油(煉制)15克、淀粉(豌豆)5克、味精2克
做法:
1、鯽魚去鱗、鰓、內臟后洗凈,再入沸水鍋中略焯,以去腥味,撈出。
2、將蔥白、生姜洗凈,蔥切段,姜切片。
3、將肉豆蔻、延胡索、陳皮放入魚腹內。
4、鍋燒熱,倒入雞清湯,加入蔥、姜、精鹽、鯽魚、醬油、料酒、白糖、豬油煮沸,用小火煮出香味時,加入味精,用濕淀粉勾薄芡即成。
功效:此菜具有行氣化瘀止痛的作用。用于痛經、氣滯血瘀、小腹脹痛、拒按、經行不暢、乳房作脹、胸悶不舒、心煩易怒等癥。
10肉豆蔻乳香散
組成:肉豆蔻霜、生乳香各15克、蒼術10克。
制作:將上藥研為末,和勻備用。
用法:每次5克,早、晚溫開水沖服。
功效:活血化瘀,健脾止瀉。適用于潰瘍性結腸炎。
三、肉蔻的使用禁忌
1、大腸素有火熱及中暑熱泄暴注,腸風下血,胃火齒痛及濕熱積滯方盛,滯下初起,皆不宜服肉蔻。《本草經疏》
2、凡使,勿令犯銅。《雷公炮炙論》
-

包月鮮花 每周一花 一月4束鮮花套餐
價格范圍:¥55.0 至 ¥2,29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小清新花束 青春與活力鮮花花藝
價格范圍:¥169.0 至 ¥599.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特色花藝 干花花束 人民幣花束 婚禮花藝
¥99.0 加入購物車 -

花束花籃 新款高檔開業花籃 創意喬遷花籃
價格范圍:¥299.0 至 ¥1,18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