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為唇科植物裂葉荊芥和多裂葉荊芥的莖葉和花穗。荊芥別名:假蘇、鼠蓂、姜芥。荊芥主治:感冒發熱;頭痛;目癢;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癰腫;瘡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產后血暈。下面分享荊芥的功效與作用以及荊芥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一、荊芥的炮制方法
1、荊芥:揀凈雜質,用水略泡,撈出切段,曬干。
2、荊芥炭:取切段的荊芥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少噴清水,取出曬干(荊芥穗炭方法同)。
3、炒荊芥:取切段的荊芥置鍋內,文火微炒,取出放涼(炒荊芥穗方法同)。
二、荊芥的功效與作用
1、荊芥治腳椏濕爛:荊芥葉搗敷之。(《簡便單方》)
2、荊芥治大便下血:荊芥,炒,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婦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餛飩食之。(《經驗方》)
3、荊芥治風毒寡疬、赤腫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荊芥穗四兩。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攪勻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4、荊芥治癃閉不通,小腹急痛,肛門腫疼,無問新久:大黃(小便不通減半)、荊芥穗(大便不通減半),等分。各別為末。每服一、二錢,溫水調下,臨時加減服。(《宜明論方》倒換散)
5、荊芥治小便尿血:荊芥、縮砂,等分。為末。糯米飲下三錢日三服。(《瀕湖集簡方》)
6、荊芥有發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風功效:荊芥主要治療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癥,常與防風相需為用。但也可配辛涼解表藥或清熱解毒藥治療感冒風熱、發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癥,如薄荷、菊花、桑葉、銀花等。荊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發,常與薄荷、蟬衣、牛蒡子等配合應用。荊芥又常用于瘡瘍初起有表癥者,可配伍防風、銀花、連翹、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熱,又消癰腫。荊芥炒炭應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癥,在臨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藥同用。
7、荊芥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及生瘡,陰TUI,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綱目》
8、荊芥助脾胃。《食療本草》
9、荊芥一藥,生用有祛風解表的功效,炒炭則用于止血。荊芥配防風、羌活,治風寒表癥;荊芥配銀花、連翹、薄荷,治風熱表癥;荊芥配生石膏,治風熱頭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腫痛;荊芥配槐花炭,治便血;荊芥配白茅根,治鼻衄。荊芥與紫蘇均能發汗解表,但紫蘇散寒力強,偏入氣分,又能理氣寬中;而荊芥祛風力勝,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氣方中常用紫蘇,而在理血劑當中多用荊芥。
10、荊芥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痛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食性本草》
11、荊芥治惡風賊風,口面喎邪,遍身頑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又搗末和醋封毒腫。《藥性論》
12、荊芥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本草圖經》
13、荊芥治痔漏腫痛:荊芥煮湯,日日洗之。(《簡便單方》)
14、荊芥治頭目諸疾,血勞,風氣頭痛,頭旋目眩:荊芥穗為末。每酒服三錢。(《眼科龍木論》)
15、荊芥治產后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孟詵)
16、荊芥治跌打損傷,并敷毒瘡。治吐血。荊芥穗,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熱痛,消腫,除諸毒,發散瘡癰。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滇南本草》
17、荊芥治大便下血:荊芥二兩,槐花一兩。炒紫為末。每服三錢,清茶送下。(《簡便單方》)
18、荊芥治風熱肺壅,咽喉腫痛,語聲不出,或如有物哽:荊芥穗半兩,桔梗二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溫服。(《局方》荊芥湯)
19、荊芥治產后血暈,筑心,眼倒,風縮欲死者:干荊芥穗,搗篩。每用末二錢匕,童子小便一酒盞,調熱服,口噤者挑齒,閉者灌鼻中。(《本草圖經》)
20、荊芥利五臟,消食下氣,醒酒。作菜生熟食并煎茶,治頭風并汗出;豉汁煎治暴傷寒。《日華子本草》
21、荊芥治一切風,口眼偏斜: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處砂盆內研,生絹絞汁于磁器內,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將二分滓日干為末,以膏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動風物。(《經驗后方》)
22、荊芥治一切瘡疥:荊芥、金銀花、土茯苓,等分。為末,熟地黃熬膏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匯言》)
23、荊芥主寒熱,鼠疫,瘰疬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本經》
24、荊芥治風熱頭痛:荊芥穗、石膏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永類鈐方》)
三、荊芥的食用方法
(一)白芷荊芥茶
配方:香白芷30克.荊芥穗、臘茶或茶葉各3克。
用法:將香白芷、荊芥穗共為細末。服用時,用臘茶煎湯或用沸水沖茶葉,取茶湯送服,每日2次,每次6克
功效:祛風散寒,解表止痛。適用于風寒感冒初起,惡寒發熱,鼻塞流清涕,頭痛,齒痛等癥。
按語:此方來源于《百一選方》,其中白芷異名:薛、芷(《楚辭》),芳香(《本經》),苻蘺、澤芬(《吳普本草》),白茝(《別錄》),香白芷(《夷堅志》);性味辛,溫;歸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的功用。荊芥有發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風功效;主要治療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癥。二者合用共為細末,服用時,用臘茶煎湯或用沸水沖茶葉,取茶湯送服,具有祛風散寒,解表止痛。適用于風寒感冒初起,惡寒發熱,鼻塞流清涕,頭痛,齒痛等癥。
來源:《百一選方》
(二)荊芥姜棗茶
組成:荊芥25克,生姜3片,紅棗5枚。
制法:將紅棗劈開,三藥放入熱水瓶中,沖入沸水大半瓶,蓋悶10多分鐘。頻頻飲用,1日內飲盡,并食紅棗肉。
功效:發散風寒。
主治:感受風寒,頭痛鼻塞,輕度惡寒,全身酸楚不適,即輕型感冒之癥。
宜忌:非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一般不宜飲用。
按語:此方簡便易行,便于制作,飲后頭痛、惡寒、全身不適等癥狀消失后即應停用。方中荊芥發散解毒,“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本草綱目》)。配伍辛溫散寒的生姜與甘溫調營衛、解藥毒的紅棗,發散風寒而不傷正氣;且由于紅棗調補脾胃,可緩荊芥、生姜辛溫發散對胃的刺激之弊。
出處:《中醫良藥良方》
(三)荊芥僵蠶茶
組成:荊芥10克,黃芩9克,炙僵蠶15克,生甘草4克。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置熱水瓶中,沖入適量沸水,蓋悶15——20分鐘。不拘次數,1日內頻頻飲服。
功效:祛風透疹,清熱燥濕。
宜忌:陰虛血熱或氣血兩虧所致者非本方所宜。
按語:本方劑芥辛溫,有祛風解表、升散透疹之功,為治皮膚瘙癢及出疹性疾病的要藥。僵蠶性味咸、辛、平,亦有疏散風熱、治療風疹瘙癢的良好功效。生甘草既能解毒,又佐荊芥、僵蠶辛甘發散。黃芩苦寒,為瀉火解毒,清熱燥濕之良品。實驗研究表明,黃芩含黃芩甙元、黃芩甙、漢黃芩素、漢黃芩甙等,其中黃芩甙對動物有抗炎、抗變態反應、阻止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并提高免疫能力作用,能降低毛細血管通秀性。《藥品化義》說:“黃芩中枯者名枯芩,條細者名條芩,一品宜分兩用。蓋枯芩體輕主浮,當瀉肺胃上焦之火,發斑發黃,皰疹皰毒,以其大能涼膈也。”綜合分析本方,一方面能散風熱而透疹,一方面清熱毒而燥濕,故用于風熱夾濕熱之癮疹最為適宜。
出處:《中醫良藥良方》
(四)荊芥銀花湯
組成:荊芥1錢,紅花1錢,茜草1錢,丹皮1錢,金銀花1錢,赤芍1錢,香附3分,烏藥5分,白蒺藜(去刺,搗末)8分。
用法:上用水2鐘,煎至7分,微溫服。
主治:痧有因于血滯者。
來源:《痧脹玉衡》卷下。
四、荊芥的使用禁忌
1、表虛自汗、陰虛頭痛忌服荊芥。
2、荊芥久服動渴疾。《藥性論》
3、凡服荊芥風藥,忌食魚。《葦航紀談》
4、荊芥反驢肉、無鱗魚。《綱目》
5、病人表虛有汗者忌荊芥;血虛寒熱而不因于風濕風寒者勿用荊芥;陰虛火炎面赤,因而頭痛者,慎匆誤入荊芥。《本草經疏》
-

包月鮮花 每周一花 一月4束鮮花套餐
價格范圍:¥55.0 至 ¥2,29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小清新花束 青春與活力鮮花花藝
價格范圍:¥169.0 至 ¥599.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特色花藝 干花花束 人民幣花束 婚禮花藝
¥99.0 加入購物車 -

花束花籃 新款高檔開業花籃 創意喬遷花籃
價格范圍:¥299.0 至 ¥1,18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