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蕨是一種常見的觀賞蕨類植物。別名:蜈蚣草、圓羊齒、篦子草、石黃皮等。腎蕨栽培窬容易、生長健壯,粗放管理就能達到很好的觀賞裝飾效果。腎蕨株形直立叢生,復葉深裂奇特,葉色濃綠且四季常青,形態自然瀟灑,廣泛地應用于客廳、辦公室和臥室的美化布置,尤其用作吊盆式栽培更是別有情趣,可用來填補室內空間。 在窗邊和明亮的房間內可長久地栽培觀賞。腎蕨的許多栽培種因其觀賞性優良都得到人們認可,其中由高大腎蕨變異而來的波斯頓腎蕨極適于盆栽及垂吊栽培,是室內裝飾極理想的材料,流行于世界各地。腎蕨葉片較大、葉色淡綠且具光澤,葉片展開后下垂,十分優雅,豐滿的株形富有生氣和美感。
腎蕨生物學特性
常地生和附生于溪邊林下的石縫中和樹干上。喜歡溫暖潮潤和半陰的地方。
環境:生長一般適溫3~9月為16~24℃,9月至翌年3月為13~16℃。冬季溫度不低于8℃,但短時間能耐0℃低溫。也能忍耐30℃以上高溫。腎蕨喜濕潤土壤和較高的空氣濕度。春、秋季需充足澆水,保持盆土不干,但澆水不宜太多,否則葉片易枯黃脫落。夏季除澆水外,每天還需噴水數次,特別懸掛栽培需空氣濕度更大些,否則空氣干燥,羽狀小葉易發生卷邊、焦枯現象。腎蕨喜明亮的散射光,但也能耐較低的光照,切忌陽光直射。規模性栽培應設遮陽網,以50%~60%遮光率為合適。
腎蕨形態特征與品種
腎蕨為中型地生或附生蕨,株高一般30-60厘米。地下具根狀莖,包括短而直立的莖、匍匐匐莖和球形塊莖三種。直立直立莖的主軸向四周伸長形成匍匐莖,從匍匐莖的短枝上又形成許多塊莖,小葉便從塊莖上長出,形成小苗。腎蕨沒有真正的根系,只有從主軸和根狀莖上長出的不定根。地部(即從根莖上長的葉)呈簇生披針形,葉長30-70厘米、寬3-5厘米,一回羽狀復葉,羽片40-80對。初生的小復葉呈抱拳狀,具有銀白色的茸毛,展開后茸毛消失,成熟的葉片革質光滑。羽狀復葉主脈明顯而居中,側脈對稱地伸向兩側。孢子囊群生于小葉片各級側脈的上側小脈頂端,囊群腎形。 常見品種:有達菲(Duffii)、普盧莫薩(Plumosa)。
腎蕨同屬觀賞種有:碎葉腎蕨(N.Exaltata),又叫高大腎蕨,其栽培品種有亞特蘭大(Atlanta)、科迪塔斯(Corditas)、小琳達(LittleLinda)、馬里薩(Marisa)、梅菲斯(MempHis)、波士頓腎蕨(Bostoniensis)、密葉波士頓腎蕨(BostoniensisCompacta)、皺葉腎蕨(FluffyRuffles)、迷你皺葉腎蕨(MiniRuffle)、佛羅里達皺葉(FloridaRuffle)。還有尖葉腎蕨(N.Acuminata)和長葉腎蕨(N.Biserrata)。
腎蕨繁殖方法
腎蕨常用分株、孢子和組培繁殖。
1、腎蕨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全年均可進行,以5~6月為好。此時氣溫穩定,將母株輕輕剝開,分開匍匐枝,每10厘米盆栽2~3叢匍匐枝。15厘米吊盆用3~5叢匍匐枝。栽后放半陰處,并澆水保持潮濕。當根莖上萌發出新葉時,再放遮陽網下養護。
2、腎蕨孢子繁殖
孢子繁殖:選擇腐葉土或泥炭土加磚屑為播種基質,裝入播種容器,將收集的腎蕨成熟孢子,均勻撒入播種盆內,噴霧保持土面濕潤,播后50~60天長出孢子體。 3、組培繁殖:常用頂生匍匐莖、根狀莖尖、氣生根和孢子等作外植體。在母株新發生的匍匐莖(3~5厘米)上切取0.7厘米匍匐莖尖,用75%酒精中浸30秒,再轉入0.1%氯化汞中表面滅菌6分鐘,無菌水沖洗3次,再接種。培養基為MS培養基加6-芐氨基腺嘌呤2毫克/升、萘乙酸0.5毫克/升,莖尖接種后20天左右頂端膨大,逐漸產生一團GGB(即綠色球狀物),把GGB切成1毫克左右,接種到不含激素的MS培養基上,經60天培養產生叢生苗。將叢生苗分植,可獲得完整的試管苗。
腎蕨分株繁殖詳述
腎蕨分株時間:最好是在早春(二、三月份)土壤解凍后進行。
分株方法:把母株從花盆內取出,抖掉多余的盆土,把盤結在一起的根系盡可能地分開,用鋒利的小刀把它剖開成兩株或兩株以上,分出來的每一株都要帶有相當的根系,并對其葉片進行適當地修剪,以利于成活。
腎蕨裝盆消毒:把分割下來的小株在百菌清1500倍液中浸泡五分鐘后取出涼干,即可上盆。也可在上盆后馬上用百菌清灌根。
腎蕨分株后的管理:分株裝盆后灌根或澆一次透水。由于它的根系受到很大的損傷,吸水能力極弱,大約需要3~4周才能恢復萌發新根,因此,在分株后的3~4周內要節制澆水,以免爛根,但它的葉片的蒸騰沒有受到影響,為了維持葉片的水分平衡,每天需要給葉面噴霧1~3次(溫度高多噴,溫度低少噴或不噴)。這段時間也不要澆肥。分株后,還要注意太陽光過強,要放在遮蔭棚內養護。
腎蕨上盆:小苗裝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3公分厚的粗粒基質或者陶粒來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公分,再蓋上一層基質,厚約1~2公分,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上盆用的基質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或者草炭+珍珠巖+陶粒=2份+2份+1份;菜園土+爐渣=3份+1份;草炭+爐渣+陶粒=2份+2份+1份;鋸末+蛭石+中粗河沙=2份+2份+1份。上完盆后澆一次透水,并放在遮蔭環境養護。
腎蕨濕度管理:喜歡濕潤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60~75%。
腎蕨溫度管理:最適生長溫度為18℃~30℃,忌寒冷霜凍,越冬溫度需要保持在10℃以上,在冬季氣溫降到4℃以下進入休眠狀態,如果環境溫度接近0℃時,會因凍傷而死亡。
腎蕨夏季管理:
1、加強空氣對流,以使其體內的溫度能散發出去;
2、放在半蔭處,或給它遮蔭50%;
3、給它適當噴霧,每天2~3次。
在冬季:
1、搬到室內光線明亮的地方養護;
2、在室外,可用薄膜把它包起來越冬,但要每隔兩天就要在中午溫度較高時把薄膜揭開讓它透氣;
光照管理:怕強光直射,需要放在半蔭處養護,或者給它遮蔭70%。放在室內的養護的,盡量放在光線明亮的地方,并每隔一、二個月移到室外半蔭處或遮蔭養護一個月,以讓其積累養分,恢復長勢。 肥水管理:對肥水要求多,但最怕亂施肥、施濃肥和偏施氮、磷、鉀肥,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營養齊全”的施肥(水)原則:
春、夏、秋三季:這三個季節是它的生長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寶”——“花寶”——清水——“花寶”——“花寶”——清水的順序循環(最起碼每周要保證兩次“花寶”),間隔周期大約為:室外養護的1~4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放在室內養護的2~6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早晨溫度較低的時候進行。夏季在早晨或傍晚溫度低時澆灌,還要經常給植株噴霧。
冬季: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清水——“花寶”——清水——清水順序循環,間隔周期大約為7~10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溫度較高的時候進行。
腎蕨栽培管理
盆栽腎蕨宜用疏松、肥沃,透氣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常用腐葉土或泥炭土、培養土或粗沙的混合基質。盆底多墊碎瓦片和碎磚,有利于排水、透氣。生長期每旬施肥1次,又可用”卉友”20-20-20通用肥或20-8-20四季用高硝酸鉀肥。同時,生長期要隨時摘除枯葉和黃葉,保持葉片清新翠綠。吊缽栽培時要多噴水,多根外追肥和修剪調整株態,并注意通風。
腎蕨病蟲害防治:室內栽培時,如通風不好,易遭受蚜蟲和紅蜘蛛危害,可用肥皂水或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灑防治。在澆水過多或空氣濕度過大時,腎蕨易發生生理性葉枯病,注意盆土不宜太濕并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灑。 產后處理:腎蕨盆栽可點綴書桌、茶幾、窗臺和陽臺。也可吊盆懸掛于客室和書房。在園林中可作陰性地被植物或布置在墻角、假山和水池邊。其葉片可作切花、插瓶的陪襯材料。近年來,歐美將腎蕨加工成干葉并染色,成為新型的室內裝飾材料。若以石斛為主材,配上腎蕨、棕竹、蓬萊松,簡潔明快,充滿時代氣息。如用非洲菊為主花,壁插,配以腎蕨、棕竹,有較強的視覺裝飾效果。
-

包月鮮花 每周一花 一月4束鮮花套餐
價格范圍:¥55.0 至 ¥2,29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小清新花束 青春與活力鮮花花藝
價格范圍:¥169.0 至 ¥599.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特色花藝 干花花束 人民幣花束 婚禮花藝
¥99.0 加入購物車 -

花束花籃 新款高檔開業花籃 創意喬遷花籃
價格范圍:¥299.0 至 ¥1,18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