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烏梅為薔薇科植物梅近成熟果實經熏焙加工而成者。烏梅別名:梅實、熏梅、桔梅肉、梅、春梅。烏梅主治: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下面分享烏梅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烏梅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一、烏梅的藥用炮制
1、凈制烏梅:揀凈雜質,篩去灰屑,洗凈,曬干。
2、烏梅炭:取凈烏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現焦枯斑點為度,噴水焙干,取出放涼。
3、烏梅肉:取凈烏梅微淋清水濕潤,使肉綿軟,略晾,敲碎,剝取凈肉即成。或置蒸籠內蒸至極爛,放籮內揉擦,去核,取肉,曬干。
4、蒸制烏梅:取烏梅放入瓶內蓋緊,置開水鍋中蒸至上氣后,停火間5小時,取出曬干。
5、醋制烏梅:取凈烏梅或烏梅肉,用醋拌勻,悶潤至醋被吸盡時,置適宜的容器內密閉,隔水或用蒸氣加熱2-4小時,取出干燥。
二、烏梅的功效與作用
1、陶弘景記載:烏梅治傷寒煩熱,水漬飲汁。
2、《本草新編》記載:鳥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
3、烏梅治霉菌性陰道炎:烏梅外洗,治療霉菌性陰道炎療效顯著。方用烏梅50g、白鮮皮15g、貫眾30g,根據臨床辨證,還可在上方中加入龍膽瀉肝湯。每劑藥煎2次,每次取汁200mk,每日洗2次,先熏后洗,再以帶尾棉球浸藥液(藥液煎好后可先取出少許另存,以備浸棉球塞入用)后塞入陰道,6小時后取出棉球,每日1次。如能配合口服藥,效果更好。烏梅口服劑量為10g~15g。
4、烏梅治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重用烏梅(一般不少于30g)對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有一定療效。方用烏梅30g、黃連3g、黃柏9g、細辛3g、花椒6g、干姜6g、桂枝6g、黨參10g、當歸10g、附子6g、白術20g、枸杞子10g、白花蛇舌草30g,每日1劑,分3次服,一般7日可見效。
5、《劉涓子鬼遺方》記載:烏梅治療一切瘡肉出:烏梅燒為灰 杵末敷上 惡肉立盡。
6、烏梅治慢性腎炎:烏梅有助腎小管上皮再生,增強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可改善腎臟血液循環,促進腎臟功能恢復,對慢性腎炎引起的血尿、蛋白尿有效。方用烏梅炭、蟬蛻各6g,辨證加入其他中藥,如玉屏風散合六味地黃湯等,每日1劑,水煎服。
7、《別錄》記載:烏梅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脈,去痹。
8、《綱目》記載:烏梅斂肺澀腸,治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
9、《太平圣惠方》記載:烏梅治療小兒頭瘡 積年不差:烏梅肉 燒灰細研 以生油調涂之。
10、《日華子本草》記載:烏梅除勞,治骨蒸,去煩悶,澀腸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膚麻痹,去黑點,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為丸,止休息痢。
11、《綱目》記載:烏梅、白梅所主諸病,皆取其酸收之義。惟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及蟲NI方中用者,取蟲得酸即止之義,稍有不同耳。《醫說》載曾魯公痢血百余日,國醫不能療,陳應之用鹽水梅肉一枚,研爛,合臘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莊肅公亦痢血,應之用烏梅、胡黃連、灶下土等分為末,茶調服亦效。蓋血得酸即斂,得寒則止,得苦則澀故也。
12、《本草求真》記載:烏梅酸澀而溫,似有類于木瓜,但此入肺則收,入腸則澀,入筋與骨則軟,入蟲則伏,入于死肌、惡肉、惡痣則除,刺入肉中則拔,故于久瀉久痢,氣逆煩滿,反胃骨蒸,無不因其收澀之性,而使下脫上逆皆治。且于癰毒可敷,中風牙關緊閉可開,蛔蟲上攻眩仆可治,口渴可止,寧不為酸澀收斂之一驗乎。不似木瓜功專疏泄脾胃筋骨濕熱,收斂脾肺耗散之元,而于他癥則不及也。但肝喜散惡收,久服酸味亦伐生氣,且于諸癥初起切忌。
13、《本草綱目》記載:烏梅治療尿血:烏梅燒存性 研末 醋糊丸 梧子大.每服四十丸 酒下。
14、烏梅治皮膚瘙癢:烏梅能潤膚止癢、抗過敏,對血虛風燥所致的皮膚瘙癢、癮疹、頑癬等有很好的止癢作用。方用烏梅6g、生地黃30g、當歸12g、赤芍10g、蟬蛻6g、益母草15g、川芎5g、白鮮皮15g、徐長卿15g,水煎服,每日1劑,10劑為1療程。
15、烏梅治糖尿病血糖不降:烏梅、五味子、炙僵蠶各等分研末為丸,每次服4g,每日服3次,用藥1~3周后“三多”癥狀可改善,血糖、尿糖可顯著下降。
16、盂詵:大便不通,氣奔欲死,以烏梅十顆,置湯中,須臾挼去核,杵為丸如棗大,納下部,少時即通。擘破水漬,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亂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瘧方多用之。
17、《本草求原》記載:烏梅治溲血、下血、諸血證,自汗,口燥咽干。
18、烏梅治足跟痛:烏梅煎湯加食醋,生鐵熱煅治療足跟痛取得良好止痛效果。方法:烏梅200g加水2000mk水煎40分鐘,過濾去渣,加食醋200mk,用生鐵塊(300g左右)燒紅放入藥液,2分鐘后取出。待藥液溫度適中,浸泡腳跟,每晚1次,每次1小時。一般7天可見效。
19、烏梅治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單用烏梅或在辨證組方中加入烏梅,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常獲良效。方用炒烏梅30g、人參6g、茯苓15g、木瓜10g、赤石脂10g、禹余良10g,水煎服,每日1劑。一般2~3劑可顯效。
20、《本經》記載:烏梅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肉。
21、《用藥心法》記載:烏梅收肺氣。
22、《本草圖經》記載:烏梅主傷寒煩熱及霍亂燥渴,虛勞瘦贏,產婦氣痢等方中多用之。
23、《本草拾遺》記載:烏梅去痰,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熱痢,止吐逆。
24、烏梅治尖銳濕疣:用烏梅洗劑治療尖銳濕疣收效明顯。方用烏梅15g、馬齒莧60g、蜂房15g、生薏苡仁30g、紫草20g、生黃芪15g、枯礬10g,水煎外洗,1~2周可見效。
25、王好古記載:烏梅能收肺氣,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26、烏梅治神經衰弱:烏梅有除煩清熱之功效,用于神經衰弱的治療效果顯著。方用烏梅20g、制附子10g、細辛3g、肉桂6g、黃連6g、琥珀6g、黨參15g、干姜15g、茯苓18g、當歸12g、酸棗仁30g、龍骨20g、牡蠣30g、大棗10枚,水煎服,每日1劑,一般3劑可見效。
27、烏梅治胃酸缺乏:烏梅組方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所致的胃酸缺乏、食欲不振等癥有很好的療效。方用烏梅6g、木瓜10g、白芍15g、沙參15g、黃芪20g、太子參12g、莪術6g、綠萼梅8g、生麥芽15g、丹參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
28、《本草經疏》記載:梅實,即今之烏梅也,最酸。《經》曰:熱傷氣,邪客于胸中,則氣上逆而煩滿,心為之不安。烏梅味酸,能斂浮熱,能吸氣歸元,故主下氣,除熱煩滿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腸虛脫也;好唾口干者,虛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斂虛火,化津液,固腸脫,所以主之也。其主肢體痛,偏枯不仁者,蓋因濕氣浸于經絡,則筋脈弛縱,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養筋,肝得所養,則骨正筋柔,機關通利而前證除矣。
三、烏梅的食用方法
烏梅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調敷。
1、烏梅桂圓飲
配方:烏梅15克,當歸10克,山藥10克,酸棗仁10克,桂圓肉10克,白糖20克。
制法:將烏梅、當歸、山藥、酸棗仁四味加水400毫升,煮沸后改文火煮20分鐘,濾去藥渣,加入桂圓肉、白糖稍煮即成。
用法:每天1劑,分2~3次飲服用。
功效:益氣養血,安神定眩。
2、姜茶烏梅飲
材料:生姜10克 烏梅肉30克 綠茶6克 紅糖適量
制法:將綠茶、生姜、烏梅肉切碎共放保溫杯中,以沸水沖泡,蓋嚴溫浸半小時,再入紅糖。
用法:趁熱頓服,每日3次。
功效:清熱生津,止痢消食,溫中。適用于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
來源:《世醫得效方》
3、烏梅紅糖飲
材料:烏梅15克,紅糖;30克。
做法:將烏梅、紅糖一起入煲,加水l碗半,煎剩至大半碗,去渣溫服。
功效:具有補血止血,美膚悅顏功效。適用于少女月經過多或功能性子宮出血。
4、人參烏梅湯
組成:人參; 蓮子(炒); 炙甘草; 烏梅; 木瓜; 山藥 (原著無用量)。
用法:水煎服。
功效:酸甘化陰,健脾止痢。
主治:久痢傷陰,口渴舌干,微熱微咳者。
加減:若陰液虧甚,脾胃不虛者,去山藥、蓮子,加生地 麥冬。
來源:《溫病條辨》卷三。
5、秦皮烏梅湯
材料:秦皮12克、烏梅30克
制法:將上2味加適量水煎煮,去渣取汁,臨服用時加白糖適量。
食法: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每日1劑,連服5日。
功效:清熱利濕殺蟲,主治滴蟲性陰道炎,癥見帶下黃臭,陰癢。
五、烏梅的使用禁忌
1、有實邪者忌服,胃酸過多者慎服烏梅。
2、《日華子本草》記載:烏梅多啖傷骨,蝕脾胃,令人發熱。
3、《本草經疏》記載:不宜多食,齒痛及病當發散者咸忌烏梅。
6、《藥品化義》記載:咳嗽初起,氣實喘促,胸脯痞悶,恐酸以束邪氣,戒烏梅。
4、《得配本草》記載:瘧痢初起者禁用烏梅。
5、《隨息居飲食譜》記載:烏梅多食損齒,生痰助火,凡痰嗽,疳膨,痞積,脹滿,外感末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婦女經期,產前產后,痧痘后并忌烏梅。
-

包月鮮花 每周一花 一月4束鮮花套餐
價格范圍:¥55.0 至 ¥2,29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小清新花束 青春與活力鮮花花藝
價格范圍:¥169.0 至 ¥599.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特色花藝 干花花束 人民幣花束 婚禮花藝
¥99.0 加入購物車 -

花束花籃 新款高檔開業花籃 創意喬遷花籃
價格范圍:¥299.0 至 ¥1,18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