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為樟科植物烏藥的根。烏藥別名:旁其、天臺烏藥、矮樟、矮樟根、銅錢柴、鰟魮、土木香、鯽魚姜、雞骨香、白葉柴。烏藥性味:辛、溫。烏藥主治:胸脅滿悶;脘腹脹痛;頭痛;寒疝疼痛;痛經(jīng)及產(chǎn)后腹痛;尿頻;遺尿。下面分享烏藥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烏藥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一、烏藥的功效與作用
1、《日華子本草》記載:烏藥治一切氣,除一切冷,霍亂及反胃吐食,瀉痢,癰癤疥癲,并解冷熱。
2、《魏氏家藏方》固真丹,即《婦人良方》縮泉丸 記載:烏藥治腎經(jīng)虛寒,小便滑數(shù)及白濁等疾:天臺烏藥(細(xì)銼)、益智子(大者,去皮,炒)。上等分,為末,別用山藥炒黃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曝干。每服五十丸,嚼茴香數(shù)十粒,鹽湯或鹽酒下。
3、《孫天仁集效方》記載:烏藥治小腸疝氣烏藥一兩,升麻八錢。水二鐘,煎一鐘,露一宿,空心熱服。
4、《濟(jì)急仙方》記載:烏藥治小兒慢驚,昏沉或搐:烏藥磨水灌之。
5、《沈氏尊生書》排氣飲 記載:烏藥治產(chǎn)后逆氣,食滯脹痛:陳皮、藿香、枳殼各錢半,厚樸一錢,澤瀉、烏藥、香附各二錢,木香七分至一錢,煎服。
6、《亦水玄珠》烏藥順氣散 記載:烏藥治脹滿痞塞,七情憂思所致:天臺烏藥、香附、沉香、砂仁、橘紅、半夏,為末。每服二錢,燈心湯調(diào)。
7、《浙江中醫(yī)雜志》烏金散。記載:烏藥治小兒疳積:天臺烏藥、雞內(nèi)金、五谷蟲各等分,加入青黛%5(例如臺烏藥凈末用一兩,青黛用五分)。共研細(xì)末,和勻。每晨空腹用溫開水送服一至三錢,連服一月。
8、《慎齋遺書》香附散 記載:烏藥治渾身脹痛,氣血凝滯者:香附(鹽、酒、便、醋四分制之)、烏藥,共細(xì)末,酒下四、五分。
9、《江西草藥》 記載:烏藥治跌打損傷(背部傷尤宜):烏藥一兩,威靈仙五錢。水煎服。
10、《博濟(jì)方》烏藥散 記載:烏藥治干濕腳氣烏藥一兩,蒔蘿一分(二味炒令黃色)。同為末,溫酒下二錢。若是干腳氣,用苦楝子一個,柏漿水一升,煎至五合,調(diào)下。
11、《本草衍義》記載:烏藥,和來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治胸腹冷氣,甚穩(wěn)當(dāng)。
12、《本草抬遺》 記載:烏藥主中惡心腹痛,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
13、《衛(wèi)生家寶方》記載:烏藥治冷氣、血氣、肥氣、息賁氣、伏梁氣、奔豚氣,搶心切痛,冷汗,喘息欲絕:天臺烏藥(小者,酒浸一夜,炒)、茴香(炒)、青橘皮(去白,炒)、良姜(炒)。等分為末,溫酒、童便調(diào)下。
14、《藥品化義》記載:烏藥,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內(nèi)寬中而順氣。以之散寒氣,則客寒冷痛自除;驅(qū)邪氣則天行疫瘴即卻;開郁氣,中惡腹痛,胸膈脹滿,頓然可減;疏經(jīng)氣,中風(fēng)四肢不遂,初產(chǎn)血氣凝滯,漸次能通,皆藉其氣雄之功也。
《朱氏集驗方》記載:烏藥治虛寒小便頻數(shù)縮泉丸,取其通陽明、少陰經(jīng)也。
15、《綱目》記載:烏藥治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腫脹喘息,止小便數(shù)及白濁。
16、《玉楸藥解》記載:烏藥破瘀泄?jié)M,止痛消脹。
17、《濟(jì)生方》四磨湯 記載:烏藥治七情傷感,上氣喘息,妨悶不食:人參、檳榔、沉香、天臺烏藥。上藥各濃磨水,和作七分盞,煎三、五沸,放溫服。
18、《朱氏集驗醫(yī)方》烏藥散 記載:烏藥治產(chǎn)后腹痛:天臺烏藥、杜當(dāng)歸,為末,豆淋酒調(diào)下。
19、《本草通玄》記載 :烏藥理七情郁結(jié),氣血凝停,霍亂吐瀉,痰食稽留。
20、《本草經(jīng)疏》記載:烏藥,辛溫散氣,病屬氣虛者忌之。世人多以香附同用,治女人一切氣病,不知氣有虛有實,有寒有熱,冷氣、暴氣用之固宜,氣虛、氣熱用之,能無貽害耶。
21、《瀕湖集簡方》記載:烏藥治心腹氣痛:烏藥,水磨濃汁一盞,入橘皮一片,蘇一葉,煎服。
22、《永類鈐力》記載:烏藥治腳氣掣痛,初發(fā)時:土烏藥,不犯鐵器,布揩去土,瓷瓦刮屑,好酒浸一宿,次早空心溫服,溏泄即愈,入麝少許尤佳,痛入腹者,以烏藥同雞子,瓦罐中水煮一日,去雞子,切片蘸食,以湯送下。
23、《綱目》記載:烏藥治氣厥頭痛,婦人氣盛頭痛及產(chǎn)后頭痛:川芎藭、天臺烏藥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蔥、茶調(diào)下。
24、《圣濟(jì)總錄》烏金丸 記載:烏藥治瀉血,血痢:烏藥不以多少,炭火燒存性,搗羅為末,陳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25、《局方》烏藥順氣散 記載:烏藥治風(fēng)氣攻疰四肢,骨節(jié)疼痛,遍身頑麻,頭目旋暈;癱瘓,語言蹇澀,筋脈拘攣;腳氣步履艱難,腳膝軟弱;婦人血風(fēng),老人冷氣,上攻胸臆,兩脅刺痛,心腹膨脹,吐瀉腸嗚:麻黃(去根、節(jié))、陳皮(去瓤)、烏藥(去木)各二兩,白僵蠶(去絲、嘴,炒)、川芎、枳殼(麩炒)、甘草(炒)、白芷、桔梗各一兩,干姜(炮)半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溫服。
26、《本草切要》記載:烏藥治胎前產(chǎn)后血氣不和,腹脹痛:烏藥、香附、當(dāng)歸、川芎(俱酒炒)各三錢。水煎服。
二、烏藥的炮制方法
1、烏藥:揀去雜質(zhì),分開大小條,用水泡透,根據(jù)季節(jié)注意換水,防止發(fā)臭,及時撈出切片。如已在鮮時切片者,篩去灰屑。
2、炒制烏藥:取凈烏藥片,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取出。
3、麩制烏藥:取凈烏藥片,用麥麩炒至微黃,篩去麥麩即得。
4、酒制烏藥:取烏藥片,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酒盡時,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放干,每烏藥500g,用黃酒60g。
5、鹽制烏藥:取麥麩,炒熱,加入經(jīng)鹽水潤半小時的烏藥片,炒3-4分鐘至呈淡黃色,篩去麥麩即可。每烏藥16kg,用鹽0.4kg,開水2kg,麥麩2kg。
6、醋制烏藥:取烏藥片與醋拌勻,略悶,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帶焦斑為度,取出放涼。每烏藥500g,用醋60g。
三、烏藥的食用方法
1#烏藥羊肉湯
材料:烏藥10克,羊肉100克,高良姜10克,白芍25克,香附8克,生姜、蔥、黃酒、花椒、白糖、鹽各適量。
做法:
1、將烏藥、高良姜、白芍、香附、花椒研末,裝人紗布袋中,放人砂鍋內(nèi)。
2、羊肉洗凈,切小塊,入砂鍋,加水適量,先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燉至羊肉爛熟時,加人生姜、蔥、黃酒、白糖,煮1~2沸,取出紗布袋,加入鹽即可。
用法:食肉飲湯。每日1劑。由母乳服食即可。
功效:本湯功能溫脾散寒,益氣補(bǔ)腎。
2#茴香烏藥湯
處方:茴香(炒,研)錢許,烏藥2錢,吳茱萸(湯泡)3或5或7分,破故紙(炒,研)錢許,川萆薢5錢,木瓜2錢,木香錢許,砂仁錢許,荔枝核(炒,研)5錢。
用法:亦可浸酒服。 或加豬胞(炙,研)錢許;痛引腰脊,加牛膝、杜仲;寒甚,可加肉桂5分至1錢;虛甚,可加人參。
禁忌:郁久成熱者,不宜服之。
來源:《顧松園醫(yī)鏡》卷十三
功效:主治疝氣病初感寒邪或寒濕兼感,未郁為熱者。
3#烏藥順氣湯
組成:三棱8分,蓬術(shù)8分,卜子8分,白芥子8分,玄胡索8分,枳殼8分,青皮8分,烏藥8分,紅花7分,香附4分。
用法:水煎,稍冷服。
功效:主治痧氣內(nèi)攻。
來源《痧脹玉衡》卷下。
4#烏藥沉香湯
組成:烏藥1兩,沉香5錢,人參3分,甘草4分。
制法:上為末。
用法:每服5分,入鹽少許,加生姜1片,水煎服。或加香附、砂仁、陳皮、半夏,或加枳殼、神曲、麥牙、莪術(shù)、青皮、木香,隨宜加入。
功效:主治一切冷氣及中惡心腸痛;及婦人血氣攻心胃腹脹痛。
來源:《濟(jì)陽綱目》卷七十二。
四、烏藥的用藥禁忌
1、氣虛及內(nèi)熱證患者禁服烏藥。
2、孕婦及體虛者慎服烏藥。
3、《醫(yī)學(xué)入門》記載:烏藥疏散宣通,甚于香附,不可多服。
4、《本經(jīng)逢源》記載:烏藥不可見火。
5、《本草經(jīng)疏》記載:病屬氣虛者忌烏藥。婦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內(nèi)熱,口渴、口干、舌苦,不得眠,一切陰虛內(nèi)熱之病,皆不宜服烏藥。
-

包月鮮花 每周一花 一月4束鮮花套餐
價格范圍:¥55.0 至 ¥2,298.0 選擇選項 本產(chǎn)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chǎn)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小清新花束 青春與活力鮮花花藝
價格范圍:¥169.0 至 ¥599.0 選擇選項 本產(chǎn)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chǎn)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特色花藝 干花花束 人民幣花束 婚禮花藝
¥99.0 加入購物車 -

花束花籃 新款高檔開業(yè)花籃 創(chuàng)意喬遷花籃
價格范圍:¥299.0 至 ¥1,188.0 選擇選項 本產(chǎn)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chǎn)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