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我在日本辦完“聽香花藝個人展”以后,先后去了高野山、奈良和京都等地。不僅因為它們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為追尋中國文化印跡,為自己的花藝變得豐富立體從而積蓄前行的力量。
高野山是由大唐留學歸來的空海法師在深山中的平原幽地開設的修行道場。據說當年,空海兩次蒙眼執花投佛,花都落在大日如來這邊,所以取名遍照金剛。御廟前每日供花延續至今。這里清心洗俗不張揚,簡潔古樸像雨后晴天一樣清澈而明凈。
京都寺院依山就勢而建,呈現宋代畫風“高遠,深遠,平遠”之意境。墻的高度經過精細測算,利用遠近法和透視感使視覺得以延伸。樹木渾圓抽象,緩坡草地簡潔平淡,枯山水的石子紋理、立石、苔蘚都有一番精細雕琢,沙粒舒緩流淌的線條一絲不茍。我深深感到,建筑者將復雜的意蘊用單純的形狀表現,再將單純的形狀做細、做深,做到極致。他們深得宋之美學的精髓,使其魅力隱藏在單調的表象之下。
回到東京,我細細回味思索。日本人對傳統經典承襲的態度,對細節一絲不茍的意識是從何而來的?我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宋代特別重視格物。所謂“格物”,就是對每一件事物都用非常認真的方法去分析研究,找出構成這件事物的“道理”。比如一朵花,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即使是一朵很小的花,也有復雜精密的結構,花瓣有一定的生長次序,葉子的脈絡也有一定的排列規律。宋代畫家用“格物”的精神,甚至以一生的時間,專注于某一種花卉,在一張不大的畫面上,用非常精細的筆法畫出大自然小角落里的美麗生命。留下了許多非常寫實嚴謹的花卉作品,成為中國繪畫史的瑰寶。中國宋代之美學與“格物”精神在日本得到傳揚,并滲透到其社會各層面中,深遠影響著其國民的審美情趣。
拿日本最古老的花道池坊來說,它有560年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中期,深受中國文化影響自不待言。“立花”形成于清初期,之后在內容和形式上完整地將宋代山水畫中的遠景、中景、近景結合在一起,按主觀理想造優雅端正之景。陰與陽、俯與仰代表了宇宙的真理。其高遠、深遠、平遠意象豐滿,造型嚴謹,以9根主枝條為要。正真枝不尚鮮艷嬌美的開花植物,遮遮掩掩的一縷余韻好比和服女子行走時素色衣裾內側隱約一痕鮮艷的襯里。“立花”以嚴格、瑣細、規范的限制代代相傳下來,體現著對傳統經典的承襲。
再有,明代家具以簡練、流暢、精致的造形受到世界美學界矚目,被池坊慢慢吸收融入在“生花”中。從“立花”中醞釀出的“生花”,使用花材少而精辟,無繁復奪目,強調花枝凝練以及開闊的境界,表現自然的盡善盡美。“生花”以每根花枝最地道的狀態傳遞著對傳統經典的尊重和簡潔通透的審美情趣。
隨著時代需求,池坊又萌生了“新風體”。它再次以精湛的平衡感傳遞著對傳統的尊重和對時代的關注。無論過去也好,現在也罷,有一樣東西卻始終貫穿其中沒有失去,這就是精益求精。由于560年間從未中斷,他們對看不見的地方的處理也越發仔細,對細節的重視使池坊的“立花”、“生花”成為經典,成為其他流派創作靈感的不盡源泉。
插花不是日本人的首創,卻能在一些國際花藝展會上頻頻得到世界各國的贊譽,是他們的精致贏得優勝的籌碼,不免讓人感慨良多。
雖然中國插花藝術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好,但是精致往往不夠。我重新審視自己,反省聽香花藝個人展。好的插花作品靠什么實現呢?理應要尋回失落的人文精神,認真回溯自身的傳統經典,才能找到屬于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我們不一定要追趕潮流,要以傳統的美學———簡、精、雅為坐標,做好自己的事,用文化自信面對未來。振興中國插花藝術需要一批人去努力,甘于寂寞,需要有耐心,將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湛氣質賦予在作品中,帶著我們的印跡走出自己的個性。
-

包月鮮花 每周一花 一月4束鮮花套餐
價格范圍:¥55.0 至 ¥2,29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小清新花束 青春與活力鮮花花藝
價格范圍:¥169.0 至 ¥599.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特色花藝 干花花束 人民幣花束 婚禮花藝
¥99.0 加入購物車 -

花束花籃 新款高檔開業花籃 創意喬遷花籃
價格范圍:¥299.0 至 ¥1,18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