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季節,都有它各自的樣子,從鮮綠到枯黃,從一片生機到白雪茫茫。春夏秋冬,簡單的四字已經不能概括四季變換的美好。而有這么一些植物,它們的出現代表相應的季節,它們呈現的“四季物語”成為了對時間流轉最浪漫的表達。
春季盛開鮮花
花期在春天或代表春季的開花植物種類最多,有柳、辛夷、櫻花、牡丹等,詩詞用以代春天或暗示春之季節。
柳樹(垂柳):初春開始開花,隨后才萌發綠葉。清明節左右果實成熟裂開,并釋放出長白細小的種子,形成“柳絮”。柳樹一切變化都發生在春季,詩人常以柳樹代表春季之樹,如明·陳于朝《如夢令·春》:
無算、無算,柳影隨鷗作伴。
辛夷:《楚辭》作“新夷”,是木蘭的一種,花大而艷,春季開深紫色花,又名“紫玉蘭”;花苞形似毛筆,又稱“木筆”,也是中國庭園常見的觀賞花木。詩詞中出現的辛夷,描述開花時間是在春天,如唐·錢起的《暮春歸故山草堂》: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
牡丹:農歷四月開花,為春天之花,有“天香國色”之美稱,自古就是中國庭園不可或缺的名花。《神農本草經》視之為藥物,南北朝時才成為名貴花卉。
夏季盛開鮮花
夏季開花的花木種類也不少,常出現在詩詞的夏季代表植物有槐、荷、石榴、木槿等。
槐樹:初夏花盛開,花呈淡黃色。科舉時代,常在農歷六月槐花開時忙著準備考試,故有“槐花黃,舉子忙”的說法。
荷花:夏季開花的植物,最常見的應為水塘中盛開的荷花。荷花春季初萌新葉,夏初開始開花,仲夏最盛,秋季花葉開始凋萎,是典型的夏季之花。
石榴:原產西域,漢代張騫引進中土,唐代開始成為中國普遍栽植的觀賞花木,主要花色為紅色。花盛開時有如火焰,故曰“榴火”,也是盛夏重要的花木。明人秦鏜《千秋歲》,說的是柳蔭濃、榴花赤、荷花(藕花)盛開的夏令季節。
木槿:夏季池岸與荷花相輝映的花木,以木槿為主。木槿舊名“舜”,或稱“朝開暮落花”,常栽種于庭園或作為綠籬。花色有玫瑰紅、粉紅、黃紫、白色、藍色等多種,極為美觀。《月令》以木槿花盛開時節為仲夏,且花期甚長,可長達四個月。唐人錢起《避暑納涼》,以木槿花盛開來對應“避暑納涼”時節。
秋季盛開鮮花
詩詞中秋季的代表植物,有開白花至粉紅色花的木芙蓉、金黃色花的菊,以及開紅花的紅蓼等;也有葉色變紅的楓樹和葉呈金黃色的梧桐、銀杏等。
木芙蓉:芙蓉有時指夏季之花的荷花,但說的若是秋天的“芙蓉”,毫無疑問指的是“木芙蓉”,如明人汪膺《賀新郎》:
裊裊芙蓉秋風里,飛渡江南春色。
菊花:秋季開花的代表花卉,象征晚節清高的隱逸者情操,因晉·陶淵明“采菊東籬”而馳名。菊花常用為秋天的代稱,是代表秋季時令的植物首選,明人陳于朝《如夢令·秋》:
共看明朝明月,踏過黃籬時節。
即是其中的代表作,句中的“黃籬”就是菊花。另外,唐人盧綸《贈別司空曙》,也指出菊花是秋季花卉。
有月曾同賞,無秋不共悲。
如何與君別,又是菊花時。
楓樹:楓葉入秋經霜轉紅,“葉丹可愛”,向為詩人所偏愛,常以“楓林”一詞代表秋色,如唐人戴叔倫《過三閭廟》。天氣越冷,楓葉越紅,詩句詠的是秋色。
日暮秋煙起,蕭蕭楓樹林。
紅蓼:夏末初秋之際,紅蓼花穗隨風搖曳。花開時,“色粉紅可觀”,常成片生長于荒地、溪谷邊及濕地。唐宋詩有時稱蓼花或水葒,但大部分都稱紅蓼,如明人黃璽《蘇武慢》,楓、蓼并提,指出兩者都是秋季植物的代表。
云淡霜楓,水連秋壑,謾把小舟牢縛。
紅蓼洲邊,綠楊陰處,結幾個漁樵約。
梧桐:“梧桐一落葉,天下盡知秋”、“梧桐葉上秋先到”,梧桐自古就是秋季的代表植物。
桂花:中秋節前后桂花飄散香氣,喻佳景怡人,謂之“桂子飄香”。另外“桂子”也是對有才華者的美稱,“飄香”猶言顯達,語出唐人宋之問《隱靈寺詩》: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冬季盛開鮮花
華中以北地區,冬季冷風瑟瑟,多數植物葉落呈枯死狀,常綠植物很少,開花植物更是稀罕。詩文中描述的冬季開花植物,大抵為冬末初春開花的梅花、山茶花。
梅花:枝干蒼古、凌冬耐寒,花且有淡淡香氣,深受文人雅士喜愛。例如,明人陳于朝的詠時令詞《如夢令·冬》就以梅花為冬季的代表植物,描寫的是梅歲寒開花。
山茶花:以紅色為主色,花色另有白、粉紅及金黃等品種。葉革質常綠不凋,不畏風寒,于冬季開花,詩詞中偶有篇章頌揚,南宋詩人陸游的《山茶》:
雪里開花到春晚,世間耐久孰如君?
-

包月鮮花 每周一花 一月4束鮮花套餐
價格范圍:¥55.0 至 ¥2,29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小清新花束 青春與活力鮮花花藝
價格范圍:¥169.0 至 ¥599.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

特色花藝 干花花束 人民幣花束 婚禮花藝
¥99.0 加入購物車 -

花束花籃 新款高檔開業花籃 創意喬遷花籃
價格范圍:¥299.0 至 ¥1,188.0 選擇選項 本產品有多種變體。 可在產品頁面上選擇這些選項
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