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斑地錦,中藥材名,為大戟科植物斑地錦的全草。分布浙江、江蘇等地。生于山野、路邊和園圃內。別名:血筋草。下面分享斑地錦的功效與作用以及斑地錦的使用方法與禁忌。 斑地錦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匍匐小草本,高15~25厘米,含白色乳汁。根纖細;分枝較密,枝柔細,帶淡紫色,表面有白色細柔毛。葉小,對生,成2列,長橢圓形,長5~8毫米,寬2~3毫米,先端具短尖頭,基部偏斜,邊...
![]()
![]()
4白茅針,中藥材名。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初生未放花序。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生長于路旁向陽干草地或山坡上。別名:茅苗、茅筍、茅針、茅錐、茅蜜、茅荑、茅揠、茅芽。下面分享白茅針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白茅針的使用方法與禁忌。 白茅形態(tài)特征 【原形態(tài)】白茅,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根莖白色,匍匐橫走,密被鱗片。稈從生,直產,圓柱形,...
2白茅花,中藥材名。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花穗。4~5月花盛開前采收。摘下帶莖的花穗,曬干。別名:茅花、營花、茅盔花、茅針花。下面分享白茅花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白茅花的使用方法與禁忌。 白茅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粗壯的長根狀莖。稈直立,高30-80厘米,具1-3節(jié),節(jié)無毛。 葉鞘聚集于稈基,甚長于其節(jié)間,質地較厚,老后破碎呈纖維狀;葉舌膜質,長約2毫米,緊貼其背...
2竹節(jié)參,中藥名。為五加科植物竹節(jié)參Panar jaPonicus C.A. Mey.的干燥根莖。秋季采挖,除去主根和外皮,干燥。主產于云南、四川、貴州等地。分布于西南地區(qū),此外陜西、甘肅、河南也有分布。別名:血參、竹節(jié)三七、竹根七、竹節(jié)七、蜈蚣七、野三七。下面分享竹節(jié)參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竹節(jié)參的使用方法與禁忌。 竹節(jié)參成分 主含皂苷,如竹節(jié)人參皂苷,人參皂苷,...
1白蠟樹葉,中藥材名。本品為木犀種植物白蠟樹的樹葉,下面分享白蠟樹葉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白蠟樹葉的使用方法與禁忌。 白蠟樹植物形態(tài) 白蠟樹(Fraxinus chinensis Roxb.)是木犀科梣屬落葉喬木。其地下根莖較為發(fā)達,有深根性;樹皮灰褐色,表面有縱向裂紋;小枝黃褐色,粗糙,無毛或疏被長柔毛溝;小葉卵形、倒卵狀長圓形至披針形;花雌雄異株,雄花密集,鐘狀...
2茶子木花,中藥材名。本品為山茶科植物油茶的花朵。冬季采收。下面分享茶子木花的功效與作用以及茶子木花的使用方法與禁忌。 茶子木花成分 花瓣、花托、花蕊、子房等含槲皮素、楊梅樹皮素、山柰酚的糖甙、蕓香甙等。 茶子木花的功效與作用 1、涼血止血。 2、茶子木花主治咳血,鼻衄,腸風下血,胃腸出血,子宮出血,外治燙傷。 茶子木花的使用方法 治胃腸出血,咳血,鼻衄,腸風...
2草血竭,中藥材名。本品為蓼科植物草血竭的根莖。秋季采挖,去凈莖、葉、泥砂,曬干。別名:回頭草、草血結、土血竭、拱腰老、金黃雞、一口血、紫花根、地蜂子、地黑蜂。下面分享草血竭的功效與作用以及草血竭的使用方法與禁忌。 草血竭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約40厘米。根莖塊狀,棕黑色,具多數細根。莖纖細,綠色,有棱,無毛。根生葉披針形至矩圓狀披針形,長8~22厘米,寬6...
2鼻血雷,中藥材名。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管花馬兜鈴的根。冬季采挖,洗凈切段,曬干或鮮用。別名:鼻血連、鼻血蓮、畢石牛、紅白藥、金絲丸。下面分享鼻血雷的功效與作用以及鼻血雷的使用方法與禁忌。 管花馬兜鈴形態(tài)特征 管花馬兜鈴,又名:鐘鈴藤細辛。多年生攀援草本。莖無毛。葉卵狀心形,長5~11厘米,先端短尖,歪斜,基部心形,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綠色,被短柔毛;葉柄長2~5...